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2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21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6: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看到有报道说加拿大保守党要求加政府将中国政府在新疆的所做所为列为“种族灭绝”。美国国会个别议员在众议院重新提交了修订版“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你”如何回应?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01
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
结合当代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02
源起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博览群书
中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时期多元一体格局渐渐稳定。
中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遭到破坏
抗日救亡运动
蒙古游击队
抗日战争
回民支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思考点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历史因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
2.地理因素: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
3.现实原因:近代以来少数民族受到压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4.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坚持探索和完善;
5.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
《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对比》
温起秀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战争、民族同化和大汉族主义。自秦汉以后 历代王朝以开拓、怀柔、羁縻、同化、因俗为特征的民族政策 正是这一时代的特征表现。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战争掠夺其他民族财物把其他民族人民掠为奴隶。先秦以兼并为特征的民族政策就是这一时代特征的反映。
旧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便成为民族问题的核心。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既体现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又体现出对内发展民族经济文化,更反映了压迫少数民族的时代特点,尤其以民族同化、实业经济为代表的民族政策则是这一时代特征的显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甚至可以说这个过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全过程。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所设想的民族政策并不是民族区域自治,而是以苏联民族政策为借鉴,主张用联邦制与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践出发,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认识到与联邦制相比,民族区域自治较符合我国国情,最终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张梦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研究》
1945年
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
1947年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1年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砥砺篇 开启民族和谐新纪元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史料阅读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祖国统一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4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10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0元,增长6.3%。
——摘编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西藏墨脱公路
实践证明:成就巨大,汇集边疆
开拓篇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10 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新疆哈密风电基地
凉山悬崖村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订版)·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统一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 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