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城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 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 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甚至部分大夫也创建了所谓家量,名称各异,如齐国有“豆、区、釜、钟”四量,楚国用“担”,魏国用“益”,燕国用“觳”等。这些举措,本质上是为了( )
A. 统一量制系统以促进文化交流 B. 加强经济控制以积蓄自身实力
C. 规范地方治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D. 推行重农政策以打击富商势力
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屯田生产。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B. 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 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 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5. 《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黄帝部族称号),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旨在( )
A. 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 B. 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 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 D. 证明华夏文明先进
6.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 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 B. 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 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
7. “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
A.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B. 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
C.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D. 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
8. “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推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 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
9. 咸丰时期大兴团练,各村各团之绅董“皆有簿籍,俾得随时访查”,因此地方官常与之沟通。光绪年间曾任阜宁知县的阮本焱感叹道:“州县地大事繁,不能不假手于绅董,县札亦令监董办理,原恐书吏侵蚀故也。”有时甚至出现“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清( )
A. 地方自治的历史趋向性变动 B. 精英阶层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C. 政府发挥了官民协调的作用 D. 宗族关系成为政府统治的基础
10.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 “中体西用”的失败
C. 海防建设的迫切性 D.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 B. 责任内阁制行不通
C. 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 D. 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12. 五四时期,李大钊反对胡适等人仅仅靠思想、道德变革等点点滴滴的形式,他认为只有“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以“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方法,才能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新纪元。李大钊意在强调( )
A. 社会改良的道路不利于思想变革 B. 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
C. 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13. 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这一刊文的主要意图是
A. 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 B. 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强调国共合作领导抗日战争 D. 敦促国民政府实行全民抗战
14. 据图可知( )
中共党员不同时期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A.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 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复杂 D. 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15. 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的宣传画(下图)敏锐地切中了时代的脉动,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据此可知( )
A. 上海引领思想变革潮流 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科教强国观念受到重视 D. 现代主义成为艺术主流
16.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等举措。这一改革( )
A. 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B. 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C. 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 D. 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17.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
A.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18. 古希腊戏剧按类型分为悲剧与喜剧两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喜剧则是通过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映射现实和批判政治。这表明古希腊戏剧( )
A 蕴含人文思想 B. 缺乏理性精神 C. 批判直接民主 D. 维护公民利益
19. 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说明
A.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 工业文明显现曙光
C.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D. 科学革命解放思想
20. 根据1841年的资料显示,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到了68.7%,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完全割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他们在城市中变成了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由此可见,英国工厂制度的发展( )
A. 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B.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D. 促进了平等思想形成
21. 1923年,苏维埃国家顾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这一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 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奠定了工业化实现的基础
C. 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D. 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2. 二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官艾伦·杜勒斯曾说,“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杂志广告,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艾伦·杜勒斯所述的美国做法旨在( )
A. 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 B. 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价值观
C. 扩大对墨西哥的军事侵略 D. 加强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
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
A. 反日思想根深蒂固 B. 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
C. 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 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2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 B. 公有经济的衰败
C. 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 D. 思想理论的僵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1.3 3.61
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23 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76年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年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年 法国大革命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年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年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年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 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包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城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 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 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 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西周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周公要后继统治者牢记“天命不易”、“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可知西周统治者秉持着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人议政”和“礼乐制度”,排除A项和B项;儒家思想产生与春秋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甚至部分大夫也创建了所谓家量,名称各异,如齐国有“豆、区、釜、钟”四量,楚国用“担”,魏国用“益”,燕国用“觳”等。这些举措,本质上是为了( )
A. 统一量制系统以促进文化交流 B. 加强经济控制以积蓄自身实力
C. 规范地方治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D. 推行重农政策以打击富商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甚至部分大夫也创建了所谓家量,名称各异,如齐国有‘豆、区、釜、钟’四量,楚国用‘担’,魏国用‘益’,燕国用‘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独立的度量衡量词体系,这说明当时各国重视赋役管理和财政开支,这适应了各国加强实力以及在争霸兼并战争中集中力量打败对手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的本质目的并非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举措并不能推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以打击富商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屯田生产。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B. 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 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秦朝。根据材料信息,秦朝进行了的人口迁徙,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文化的交融,进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人口迁移既有北方也有南方,而匈奴只在北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秦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并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D. 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汉代。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即市场秩序稳定,A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但“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的价格、质量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能增加财政收入,但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
5. 《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落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黄帝部族称号),后秦创立者光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旨在( )
A. 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 B. 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 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 D. 证明华夏文明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前燕、后秦和大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纷纷自称华夏族后裔,目的在于借此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C项正确;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是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们的具体做法,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推动民族交流融合是客观结果并非主观目的,排除B项;少数民族统治者标榜其为华夏后裔的目的并非为了证明华夏文明更为先进,排除D项。故选C项。
6.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 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 B. 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 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隋至元代。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发展密切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江南经济重心的联系,A项正确。中国古代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一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一是出现于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大运河对中国南北格局的影响,不涉及南北方的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7. “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
A.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B. 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
C.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D. 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投壶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起到强化礼教、治心、修身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投壶与崇文抑武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投壶这一体育活动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投壶活动在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及其原因,虽然市民也能参与到这一体育活动中,但丰富了市民体育活动这一说法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 “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推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 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明朝。根据材料信息,密揭是“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可知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这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行政中枢运转成熟是在唐朝,排除B项;“合法化”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 咸丰时期大兴团练,各村各团之绅董“皆有簿籍,俾得随时访查”,因此地方官常与之沟通。光绪年间曾任阜宁知县的阮本焱感叹道:“州县地大事繁,不能不假手于绅董,县札亦令监董办理,原恐书吏侵蚀故也。”有时甚至出现“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晚清( )
A. 地方自治的历史趋向性变动 B. 精英阶层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C. 政府发挥了官民协调的作用 D. 宗族关系成为政府统治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县地大事繁,不能不假手于绅董,县札亦令监董办理”、“地方事尽归绅董”可知乡绅在地方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项正确。“主导地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方官利用乡绅进行管理,乡绅发挥了官民协调的作用,不是政府,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关系成为政府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 “中体西用”的失败
C. 海防建设的迫切性 D.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甲午战后(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后,中国“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之洞对此提出的建议是“力图补救”,即将甲午战争中海军的损失挽救回来,继续加强海防建设,且张之洞强调此事关乎大局,非常迫切,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是张之洞提出该建议的背景,不是其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洋务派并不认为甲午战败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排除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并不主张维新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 B. 责任内阁制行不通
C. 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 D. 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中华民国政体出现频繁变动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系列的变化发生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封建专制力量强大,中国政治转型艰难曲折,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彻底根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并没有在中国长期践行,无法说明其在中国行不行得通,排除B项;政体频繁变动说明当时民主法制观念薄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五四时期,李大钊反对胡适等人仅仅靠思想、道德变革等点点滴滴的形式,他认为只有“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以“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方法,才能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新纪元。李大钊意在强调( )
A. 社会改良的道路不利于思想变革 B. 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
C. 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反对以改良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主张“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革命,他看到了社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李大钊论述的是经济革命,而非思想变革,排除A项;李大钊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非强调社会主义的要义,排除B项;材料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而非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就,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这一刊文的主要意图是
A. 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 B. 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强调国共合作领导抗日战争 D. 敦促国民政府实行全民抗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材料时间1939年,所以该报道的意图是敦促国民政府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抗战,D项正确;材料不是在探寻辛亥革命失败主要原因,排除A项;肯定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国共合作在1937年已经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据图可知( )
中共党员不同时期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
A.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 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复杂 D. 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7-1938年的中国。由材料图表可知,1927-1933年中共党员的主要成分比例由工人占大部分变为农民占大部分,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有关;1933-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趋向多样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面抗战的进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由此可见,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B项正确。A项仅符合1927-1933年的变化,排除A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复杂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中共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成分构成无法充分体现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复杂性,排除C项;不同阶级的人加入共产党,是体现了党的影响的扩大,但也需要党转变革命策略接纳这些群体的加入,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8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的宣传画(下图)敏锐地切中了时代的脉动,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据此可知( )
A. 上海引领思想变革潮流 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科教强国观念受到重视 D. 现代主义成为艺术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据图片“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及题干“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可知,宣传画所传达的科教强国观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上海一地,没有其它地区情况作比较,不能得出上海引领思想变革潮流,排除A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图片“努力学习”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宣传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而不是现代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6. 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针对电力体制中省际之间市场壁垒等问题,推行“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等举措。这一改革( )
A. 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 B. 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C. 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 D. 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电力体制改革旨在破除省际之间市场壁垒,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市场化方向,A项正确;改革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电力,未提及其他能源,不能反映能源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种变化( )
A.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说明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信息,早期罗马法更强调法律程式,对合同欺诈行为没有撤销、索赔的规定,这不能遏制贸易中的欺诈行为,不利于商贸活动的进行,后来欺诈诉讼创立,这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法规范了商贸活动,这不仅仅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也能维护平民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这一变化缓和了商品活动中交易双方的矛盾,没有特指平民和贵族,排除C项;罗马法完备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古希腊戏剧按类型分为悲剧与喜剧两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喜剧则是通过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映射现实和批判政治。这表明古希腊戏剧( )
A. 蕴含人文思想 B. 缺乏理性精神 C. 批判直接民主 D. 维护公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希腊时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都关注现实生活,因此古希腊戏剧蕴含人文思想,A项准确;古希腊戏剧具有理性精神,排除B项;古希腊喜剧批判现实政治,但没有提及是雅典的直接民主,排除C项;古希腊戏剧都关注现实生活,但没有提及要维护公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数人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驱使,人类对这种力量几乎无法理解且无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自然界被认为像最精致的机械钟一样运转,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这一现象说明
A.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 工业文明显现曙光
C.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D. 科学革命解放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在1660年前后,一种机械的自然观荡涤了神秘主义”“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类充分理解”体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与启蒙思想、新教理论无关,排除AC项;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20. 根据1841年的资料显示,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到了68.7%,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完全割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他们在城市中变成了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由此可见,英国工厂制度的发展( )
A. 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B.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D. 促进了平等思想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完全割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他们在城市中变成了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可知英国工厂制度推动了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并没有获得民主权利,排除A项;工厂制度的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工厂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923年,苏维埃国家顾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这一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 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奠定了工业化实现的基础
C. 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D. 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23年苏联。建立托拉斯,把一些企业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产品竞争力,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给予一定经营管理分配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托拉斯在促进工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排除B项;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排除C项;据材料“国营”,并结合新经济政策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举措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未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22. 二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官艾伦·杜勒斯曾说,“通过影视节目、连环漫画和杂志广告,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艾伦·杜勒斯所述的美国做法旨在( )
A. 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 B. 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价值观
C. 扩大对墨西哥的军事侵略 D. 加强与墨西哥的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初期(美国)。据本题材料“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百姓思想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影视、漫画、杂志等传媒工具影响墨西哥底层百姓的思想,这体现了美国的文化扩张,旨在对墨西哥进行文化殖民,B项正确;因“丰富墨西哥民众文化生活”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对墨西哥渗透文化”不一致,排除A项;思想影响不能等同于军事侵略,排除C项;对墨西哥进行文化渗透无法加强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友好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
A. 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 B. 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
C. 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 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体,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因此出现反日思潮,C项正确;“根深蒂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日本经济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 B. 公有经济的衰败
C. 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 D. 思想理论的僵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20世纪60-80年代初)的苏联。根据材料信息“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可知当时苏联依然坚守高度集中在计划经济体制,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错误的,思想理论僵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A项;苏联的衰败是“苏联模式”的问题,并不是公有经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民众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1.3 3.61
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23 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答案】(1)基本情况: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所占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2)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影响粮食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
(3)特点:阶段性;国家主导;灵活性(适时调整)和系统性;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障用粮安全。
【解析】
【小问1详解】
基本情况:由表格中耕地面积和粮田面积的数量变化可知,耕地面积是不断增加的,且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由表格中的人口和人均粮田的数量变化可知,人均所占粮田是持续下降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由表中粮食亩产的数量变化可知,粮食亩产量是不断上升的,这说明生产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由表中人均占粮的数量变化可知,中国古代的人均占粮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说明古代中国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
【小问2详解】
原因:由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可知,近代中国之所以成为粮食进口大国是因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另外结合所学传统小农经济的缺陷、经济作物的种植、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问3详解】
特点:由材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可归纳为阶段性;由材料“利用政权力量”“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可归纳为国家主导;由材料“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可归纳为灵活性和系统性;由材料“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可知,其发展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的过程。认识:结合所学可从重要性和如何解决等角度进行说明。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76年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年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年 法国大革命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年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年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年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 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答案】(1)潮流:经济上的工业化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三点)
联系:工业化与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改革的潮流和殖民扩张,并使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工人运动兴起。
(2)阐释:
示例一:选择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西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又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总之,推动中国社会被动转型,承担了对东方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示例二:选择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发展;推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和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总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三:选择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肩负双重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主要任务和潮流;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探索和抗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断兴起。总之,中国革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相互呼应和支持,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解析】
【详解】(1)潮流:根据材料“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瓦特改良蒸汽机”可知,经济上的工业化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根据材料“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可知,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材料“英国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发表”可知,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与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改革的潮流和殖民扩张,并使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工人运动兴起。
(2)阐释:示例一:选择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根据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推动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殖民扩张角度阐释。具体如: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西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又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总之,推动中国社会被动转型,承担了对东方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答案】(1)史学价值: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由他口述而成的《东方闻见录》,对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交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由于《东方闻见录》是回忆录,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开创了不同文化的对话局面。
(2)解读: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3-16世纪的意大利。第1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东方闻见录》是马可波罗的口述的回忆录,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曾游历中国,由此可知《东方闻见录》是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交流的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作为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第2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开创了不同文化的对话局面。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从“赞美”变为“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有关。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