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测评卷(B)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kuān kuò gǔn dòng shà shí chéng shú pú tao
( ) ( ) ( ) ( ) ( )
zhú jiàn tián shàng xiū bǔ dì zhèn tiān é
( ) ( ) ( ) ( ) ( )
二、选字组词。(6分)
盼 扮 打( ) 期( ) ( )演 ( )望已久
优 犹 ( )如 ( )秀 ( )美 ( )豫不决
坑 抗 泥( ) ( )害 违( ) ( )击疫情
三、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12 分)
①山( )地裂 ②半( )半昧 ③锣( )喧天 ④( )耳欲聋
⑤窃窃( )语 ⑥齐头并( ) ⑦水天相( ) ⑧风( )浪吼
1.上面的词语中,属于ABAC式的词语是 (填序号),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
语 、 。(3分)
2.上面的词语中,表示私下里小声交谈的词语是 (填序号),表示这种意思的四
字词语还有 、 等。(3分)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填序号)(2分)
(1)这个瀑布气势雄壮,水声 。
(2)台风刮过之后,江面上依旧 ,令人胆战心惊。
四、选择题。(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稻穗(suì) 田埂(gēng) 昂首东望(áng)
B.霸占(zhān) 镀上(duò) 浩浩荡荡(hào)
C.怀抱(huái) 冬眠(mián) 横贯江面(guàn)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不干枯的)
B. 清晨小树林里的空气特别新鲜。(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C.这件事真新鲜! ([事物]出现不久)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街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
B.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耸立在江边。
C.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处处高楼屹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5.《走月亮》一文中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原因是( )。
A.作者担心大家不知道“我”和阿妈散步的时间是在夜晚。
B. 家乡的月夜景色迷人,可“我”和阿妈不能停下来欣赏。
C.既抒发了“我”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之情,又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联全文的作用。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秋晚的江上》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B.“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繁星》表达了巴金先生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月亮牵着小星星散步。(扩句,至少扩两处)(2分)
2.补充句子,描写出雷雨的情景。(2分)
午饭过后,一阵雷声响起。霎时, 。一会儿工夫, 。
3.仿照例子,展开想象,把由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4 分)
例:人声鼎沸:球场上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在为自已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1)鸦雀无声:
(2)漫天卷地:
六、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4分)
1.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2.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七、口语交际。(6分)
当我们与美丽的鲜花、清新的空气亲密接触时,我们会感到心旷神怡。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的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1.我们的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至少写两点)(2分)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从“水“空气”森林”动物"中选择两个对象各写条环保标语。 (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1)
(2)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5分)
1.哦,阿妈,我们到 去吧,去看看 ,看看 ,看看 。
(2分)
2.《观潮》一文按照 、 、 的顺序介绍了被称为“ ”的钱塘江大湖的壮丽、奇特的景象,这种景象可以用古诗“八月涛声吼地来, 。须臾却人海门去, ”来赞美。(6分)
3.现代散文(繁星)分别写了作者在 、 、 (地点)
看星星的情景和感受,重点写了在 看星星。(4分)
1.《鹿柴》这首诗描绘了鹿柴在 时分的景象,以 、 突出这里的幽静、空寂,给人以“诗中有画、西中有诗”的意境。(3 分)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7分)
(一)绿与丹(13分)
袁鹰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
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
到了夏季,绿变得更浓更深。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翁(xī)动,生命在炙热骤雨中争斗。
于是。凉风起,秋天到了。
枫叶如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绿与丹,打扮着天地。
为人间,演化出五色斑斓。
1.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然界中到处充满着生命。
B.生命的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奋斗。
C.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
D. 生命中既有幸福,也有苦难。
2.文中“为人间,演化出五色斑斓”的意思是什么 (3 分)
3. 文中说“枫叶如丹”,我们知道“丹”就是 色。在秋天,何止“枫叶如丹”,果园里 “如丹”,花园里 “如丹”。(1.5分)
4.文中“绿”代表着 、 、 ,“丹”代表着 、
、 这颜色的转变打扮着 ,让人间 。大自然之所以会有这“绿与丹”的演变,是因为 。(4.5分)
5.本文歌颂的是( )。(2分)
A.绿与丹 B.生命 C.播种与收获 D.希望与成功
(二)秋在隔壁(14分)
曹春雷
①入秋以来,我一直借住在城郊一个叫“松树林”的村子里。院子的西墙外,是一片浩浩荡荡的玉米地。庄稼是季节的代言人。与庄稼为邻,就是与秋天为邻这邻居,我喜欢。
②我常会步出院门,沿着玉米地的田间小道,漫无目的地溜达,抬头看天,秋高气爽,棉花糖似的云朵,安放在天鹅绒般湛蓝的天幕上。
③两旁的玉米是列队的士兵,披着绿装,站得整整齐齐,等待着我的检阅。只是怀抱的不是钢枪.而是头顶粉红穗子的棒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仔细嗅(xiù)起来,是玉米、青草与野花混合在一起的那种好闻的味儿。
④田间的路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我独自一人只是慢慢地踱着.什么也不去想。群麻雀本来在前面“开会”.看我来了."轰”的一声,以笨拙的姿态飞起来,陆陆续续落在不远处的电线杆上,定格成五线谱上的音符。偶尔会遇到斑鸠(jiū)栖在路上,往往是成双成对的,嘀嘀咕咕说着情话。看到我,却并不慌张,该干啥干啥,直到我走到跟前,近得可以看清楚它们颈上白色的斑点,才扑闪着翅膀,从容地飞起来。
夜晚来临,玉米地里秋虫呢喃,蛐蛐们铿铿锵锵,开一场盛大的月光音乐会,把一曲悠扬的交响乐,越过院墙,送到我床前。在这天籁(lài)里,我怀揣(chuāi)一个关于收获的梦,安然入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笨拙一( ) 慌张一( )
2.“庄稼是季节的代言人。”文中描写的庄稼是 。除了庄稼,文中写到的 、 等事物也能让我们感到秋天的气息。(3 分)
3.“漫无目的地溜达”“慢慢地踱着,什么也不去想"写出了“我“在田间时
的心情。(2分)
4.文中“列队的士兵”和“五线谱上的音符”分别指的是 和 。(2分)
5.“与庄稼为邻,就是与秋天为邻这邻居,我喜欢。”结合短文内容,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在庄稼地,“我”能感受到秋天收获的气息。
B. 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C.“我”借住在农村,不得不靠近庄稼地。
6.谈谈你对“庄稼是季节的代言人”这句话的理解。(3分)
十、习作。
美丽的校园,快乐的游乐场。令你流连忘返的图15馆,你曾经游玩过的一座水乡小镇、处秀丽山。把你最喜欢的地方推荐给大家,按一定顺序写一写它的特别之处,点明你喜爱它的原因。题日自拟,350字左右。
第一单元测评卷(B)
一、宽阔 滚动 霎时 成熟 葡萄 逐渐 填上 修补 地震 天鹅
二、扮 盼 扮 盼 犹 优 优 犹 坑 坑 抗 抗
三、①崩②明③鼓④震⑤私⑥进⑦接⑧号
1.②示例:人山人海 若隐若现 2.⑤示例:低声细语 轻声细语 3.(1)④(2)⑧
四、1.C 2.B 3.A 4.C 5.C 6.A
五、示例:1.美丽的月亮牵着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在天上散步。2.天空变得黑压压的瓢泼大雨就下起来了 3.(1)考场上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着试卷。(2) 北风呼啸,大雪纷纷扬扬,空中、地上到处都是雪花。
六、1. , , , , , …… 2。。 《 》 , 、 。
七、示例:1.①随地扔垃圾;②践踏草坪;③放学时有的教室内日光灯、电脑、投影仪未关。
2. (1)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2) 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八、1.溪边 小水塘 水塘里的月亮 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2.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天下奇观 头高数丈触山回 卷起沙堆似雪堆
3. 家乡庭院 南京住处后门口 海上 海上
4.傍晚 空山传语 林中夕照
九、(一)1.B 2.生命让大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
3.红 果实 花儿
4.播种 希望 走向成熟 收获 成功 孕育新生命 天地 五色斑斓 四季的更替
5. B
(二)1.示例:灵活 镇定 2.玉米 天空 秋虫 3.悠闲 4.玉米 麻雀
5. C 6.在短文中“庄稼”指“玉米”,玉米成熟代表秋天来了。
十、提示:写地方要按一定的顺序, 如方位顺序,写出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及你喜爱它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