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5:31:10

文档简介

2023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23·江苏)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2.(2023·江苏)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3.(2023·江苏)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4.(2023·江苏)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5.(2023·江苏)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6.(2023·江苏)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7.(2023·江苏)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8.(2023·江苏)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9.(2023·江苏)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10.(2023·江苏)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11.(2023·江苏)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12.(2023·江苏)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3.(2023·江苏)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4.(2023·江苏)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15.(2023·江苏)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16.(2023·江苏)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18.(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19.(2023·江苏)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现象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正是这一体现,D项正确;
依据材料“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晋国只是与北方诸戎和好,并非全部融入中原华夏,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卿大夫,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楚国的吴起变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与“春秋五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诸侯争霸及其实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这一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出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三国实力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C项错误;
曹操的复古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不能说明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曹操的改制和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是对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的保护,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唐代政府対公私借贷的规定,而且唐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松,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对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的保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信贷和商业契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依据材料“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可知,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由此可知,两人都主张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属于程朱理学的内容,心学理念是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程朱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
材料不仅提及了海路运输,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B项错误;
清朝时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结合清朝江南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都呈上升趋势,而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打破了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一战时期日本几乎独霸中国。因此图示中的情况应该是1895年到1922年,C项正确;
1841-1868年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会出现图示中的情况,A项错误;
1868-1895年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B项错误;
1922-1949年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在中国总进口中份额不会上升,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注意三国的份额,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时期日本对华侵略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因此此时是1925年以来,国民大革命后,“工农阶级”即中共吸取教训,显示出巨大力量,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C项正确;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而且没有坚持到最后,B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经验教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解放战争即将开始,毛泽东的讲话是为中共下一步的革命方向做准备,即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A项正确;
当时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信念无关,C项错误;
毛泽东的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设想,不是憧憬,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七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共七大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处于抗美援朝时期,该海报意在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A项正确;
该海报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而非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B项错误;
该海报主要与抗美援朝有关,与国家建设无关,C项错误;
该海报主要是为了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紧扣抗美援朝战争大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中国通过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当时科技交流并没有摆脱冷战影响,B项错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外交和策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这说明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项正确;
当时波斯帝国的统治中心并没有转移到印度,A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B项错误;
波斯帝国建立促进了各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而非孤立发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波斯帝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波斯帝国的经济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可知,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强调情理而非法律,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项正确;
庄园法庭主要是维护庄园主的利益,而非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农民之间的诉讼,因此不能就此得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的裁决依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的庄园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结合庄园法桐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529年重新签订了条约,明确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没有体现欧洲均势外交,A项错误;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太平洋地区,不涉及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美国内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35年”、“禁止《奴隶之友》等刊物进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废奴事件。当时美国不同力量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不断,影响美国稳定和发展,推动了奴隶制问题的政治化,这表明废除奴隶制时机的成熟,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废奴时机的成熟,而非南北矛盾,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政党政治,B项错误;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35年”、“禁止《奴隶之友》等刊物进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结合南北战争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和材料信息“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
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等史实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美苏对抗逐渐加剧,而非全面缓和,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对抗政策的务实性,而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和材料“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结合美苏冷战的策略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这表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
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民族意识就已经不断觉醒,A项错误;
表格中的“白银”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C项错误;
表格信息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是去殖民化,这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拉丁美洲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特征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基本情况:依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依据“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依据“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依据“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历史背景:依据材料“ 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依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依据“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服装店在各地出现;依据“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知,人民态度两极分化;依据“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第一问,情况: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背景: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和近代商贸发展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三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内容:依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依据“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依据“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依据“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
(2)影响:依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依据“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繁荣以及对文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19.【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可知,时间是1985年,图片描绘的是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准备乘坐飞机外出旅游,由此可以得出主题是我和妈妈去旅游。然后依据材料时间和图片中描绘的场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片信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认识:依据材料“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可知,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依据“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可知,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依据“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可知,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评价:依据材料“1898年”,结合第一问的认识可知,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然后结合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严复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和作用分析,即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时间,首先对严复观点进行总体认识,然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等角度进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2023年新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23·江苏)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现象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正是这一体现,D项正确;
依据材料“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晋国只是与北方诸戎和好,并非全部融入中原华夏,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卿大夫,B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楚国的吴起变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与“春秋五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诸侯争霸及其实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江苏)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这一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出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三国实力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C项错误;
曹操的复古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不能说明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曹操的改制和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江苏)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是对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的保护,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唐代政府対公私借贷的规定,而且唐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松,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对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的保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信贷和商业契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江苏)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依据材料“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可知,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由此可知,两人都主张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属于程朱理学的内容,心学理念是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程朱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江苏)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
材料不仅提及了海路运输,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B项错误;
清朝时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结合清朝江南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江苏)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都呈上升趋势,而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打破了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一战时期日本几乎独霸中国。因此图示中的情况应该是1895年到1922年,C项正确;
1841-1868年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会出现图示中的情况,A项错误;
1868-1895年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B项错误;
1922-1949年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在中国总进口中份额不会上升,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注意三国的份额,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时期日本对华侵略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江苏)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因此此时是1925年以来,国民大革命后,“工农阶级”即中共吸取教训,显示出巨大力量,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C项正确;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而且没有坚持到最后,B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经验教训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江苏)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答案】A
【知识点】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解放战争即将开始,毛泽东的讲话是为中共下一步的革命方向做准备,即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A项正确;
当时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信念无关,C项错误;
毛泽东的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设想,不是憧憬,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七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中共七大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江苏)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处于抗美援朝时期,该海报意在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A项正确;
该海报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而非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B项错误;
该海报主要与抗美援朝有关,与国家建设无关,C项错误;
该海报主要是为了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保家卫国,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紧扣抗美援朝战争大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3·江苏)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中国通过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当时科技交流并没有摆脱冷战影响,B项错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时间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外交和策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3·江苏)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这说明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项正确;
当时波斯帝国的统治中心并没有转移到印度,A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B项错误;
波斯帝国建立促进了各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而非孤立发展,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波斯帝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波斯帝国的经济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江苏)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可知,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强调情理而非法律,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项正确;
庄园法庭主要是维护庄园主的利益,而非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农民之间的诉讼,因此不能就此得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的裁决依据,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的庄园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结合庄园法桐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3·江苏)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529年重新签订了条约,明确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争,没有体现欧洲均势外交,A项错误;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太平洋地区,不涉及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3·江苏)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答案】C
【知识点】美国内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35年”、“禁止《奴隶之友》等刊物进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废奴事件。当时美国不同力量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不断,影响美国稳定和发展,推动了奴隶制问题的政治化,这表明废除奴隶制时机的成熟,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废奴时机的成熟,而非南北矛盾,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政党政治,B项错误;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35年”、“禁止《奴隶之友》等刊物进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结合南北战争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江苏)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和材料信息“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
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等史实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美苏对抗逐渐加剧,而非全面缓和,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对抗政策的务实性,而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和材料“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结合美苏冷战的策略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3·江苏)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这表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
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民族意识就已经不断觉醒,A项错误;
表格中的“白银”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C项错误;
表格信息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是去殖民化,这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拉丁美洲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特征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基本情况:依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依据“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依据“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依据“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历史背景:依据材料“ 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依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依据“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服装店在各地出现;依据“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知,人民态度两极分化;依据“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第一问,情况: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背景: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和近代商贸发展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三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内容:依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依据“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依据“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依据“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
(2)影响:依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依据“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第一问,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对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繁荣以及对文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19.(2023·江苏)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可知,时间是1985年,图片描绘的是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准备乘坐飞机外出旅游,由此可以得出主题是我和妈妈去旅游。然后依据材料时间和图片中描绘的场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片信息,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202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认识:依据材料“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可知,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依据“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可知,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依据“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可知,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评价:依据材料“1898年”,结合第一问的认识可知,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然后结合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和严复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和作用分析,即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分别从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时间,首先对严复观点进行总体认识,然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等角度进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