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洋流的概念及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洋流成因。
2、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全球理想大洋环流模式图,培养动手能力。(重点)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读图和归纳总结能力。(难点)
【教材分析】:
海洋是水圈的主体,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有着重要意义。本节共讨论了三个问题:
(1)洋流的分类。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暧流与寒流,按照成因又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密度流较难理解,可采用学生课下做的实验视频展示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绘制全球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图。只考虑盛行风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绘制“理想的洋流环流模式图”。
(3)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教材介绍了不同纬度不同海区的四大洋流系统,并具体阐述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可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来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合作探究能力。
这三项内容综合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学生在进行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已经有了知识铺垫(大气的运动、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水循环),本节内容又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之一,为接下来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打下了基础。可见,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本节教学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本节教学难点:洋流的成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出发,途经法国,行至美国纽约东部海域时,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巨轮沉没……
设问:41°43‘N是比较温暖的海区,为什么会在温暖的海区撞上冰山?冰山从何而来?
【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今天的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
明确概念(学生集体回答):
1、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
2、洋流:常年,沿一定方向流动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
3、洋流分类:按温度分为寒流与暖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过渡】:那什么是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你所理解的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学生展示:
1) 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
2) 补偿流:一处海水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流来补偿而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实验一】:视频展示学生课下做的密度流实验,得出结论:表层海水由密度较小的地方流向密度较大的地方。
3)密度流: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海水的流动而形成的洋流。
【案例】: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密度差异引发的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密度较小的大西洋流向密度较大的地中海。德军利用这一原理,实现二战期间可以使潜艇无动力自由出入地中海。
【过渡】:以上洋流都是在单一原因下形成的,其实任意一条洋流都是多种因素作用形成,那都是有哪些因素呢?
【洋流成因实验】:观察在鼓风机的吹拂下,盆中的纸屑开始运动起来,并且运动方向受盆沿影响而发生分离。得出结论: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而海陆轮廓会影响运动方向,除此之外,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过渡、活动探究】:我们刚刚学习过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那在全球盛行风的影响下,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请结合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完成导学案探究二里面的绘图,并思考如下五个问题:
1、模式图中形成了几个大洋环流?每个大洋环流由几支洋流组成?
2、各大洋环流呈什么方向流动?
3、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是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4、赤道逆流按成因是哪种洋流?
5、为什么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比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规模大?
【学生上台绘图展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想洋流示意图。
【探究二 . 学生主动回答】:
1、 模式图中形成了几个大洋环流?每个大洋环流由几支洋流组成?
学生1:四个;四只
2、 各大洋环流呈什么方向流动?
学生2:中低纬度海区:北顺南逆
中高纬度海区:北逆南顺
3、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是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学生3:风海流
4、 赤道逆流按成因是哪种洋流?
学生4:补偿流
5、为什么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比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规模大?
学生5:海陆分布的差异(海区面积大小的差异)
【过渡】:其实,地球的下垫面性质是非常复杂的,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如上这幅世界洋流环流模式图(PPT展示世界洋流模式图),虽然复杂,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本第二个标题“世界洋流的分布”完成导学案探究三中的表格填写。
并思考如下四个问题: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的环流方向是否相同?
2、南半球是否存在中高纬度环流?
3、为什么会在40°S-60°S形成了完整的西风漂流?
4、绘制北印度洋的冬、夏季的季风风向,观察与该地区的洋流方向关系?
【小组展示】:
学生1:中低纬度环流,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
学生2:中高纬度环流,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无(取而代之的是西风漂流)。
学生3:40°S-60°S,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形成了自东向西环绕南极一周的西风漂流。
(质疑:为什么北半球没有完整的西风漂流?——被大陆挡住了)
学生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冬季——吹东北风——逆时针环流
夏季——吹西南风——顺时针环流
三、梳理总结
四、随堂练习
五、回归情景,解决问题
美国东部沿海温暖海区的冰山是谁带来的?学生:拉布拉多寒流带从极地地区带来。
思想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冰山南移的现象呢?——和全球变暖有关。
我们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否则他将以其他方式报复人类本身。
【导引下一节:PPT展示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其实洋流还会影响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比如在美国墨西哥湾产生的原油泄漏事件,却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的存在”,讲墨西哥湾的污染物带到了欧洲西部沿海,所以奥巴马才会呼吁“请欧洲做好应急准备!”
【板书设计】: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一、认识洋流
1、概念
2、分类:按温度/成因划分
二、理想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实际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总结
1、中低纬度
2、中高纬度
3、40°S-60°S
4、北印度洋
【课后作业】:
其实,洋流还会对气候和航行以及生物资源带来各种影响,会有哪些具体影响呢?
1、 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准备;
2、 在笔记本上绘制出全球的洋流模式图。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整体思路是层层递进的:先认识洋流;再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学习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出全球“理想洋流模式图”;叠加上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先认识全球的洋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四条洋流分布规律。
其实,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获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思路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逐步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归纳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所以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片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比如:在课堂上,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别提问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洋流的四条分布规律。这不仅得关注学生个体、还应该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始终在学生中穿梭,了解学生的思路、想法,观察其进度,并且对于有疑难点的地方,能够推学生一下,给予点播。讨论结束后,应该由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分享成果的乐趣。但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上没有做好,评价语言不够确切。
本次课仍需改进的地方是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绘图,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识图与绘图对学生来说是更高要求的体现。在本次课中,老师的引导起了作用,但是我的讲还是太多,下一步,仍需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他们自己去尽情的展示,尽量使老师只是起到点播、带领总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