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56:13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春秋后期,在今济南市莱芜区境内发生了一场著名战役。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齐国。该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勺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3.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4.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新财经”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派兵北击匈奴
5.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  )
A.原因 B.路线 C.目的 D.意义
6.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所示为(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宋应星
8.《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007年,考古人员成功打捞出南宋初期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并出水景德镇、龙泉窑等地烧制的宋代著名瓷器数千件,30余种。若用于研究宋代历史,它们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10.如图为某企业的发展历史(节选)。该企业创建于(  )
时间 发展状况
1872年 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
1896年 投资创设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
1951年 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1987年 投资创立招商银行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1.“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许各国驻兵京城,保护使馆,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天津城垣和大沽口炮台。”材料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的座右铭,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  )
A.蔡元培 B.胡适 C.陈独秀 D.李大钊
13.2023年5月3日上午10时许,济南全市鸣放防空警报,以纪念“济南(五三)惨案”95周年,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1928年,制造该“惨案”的列强是(  )
A.日本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14.“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5.1937年,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果采用民国纪年法,这一事件发生在(  )
A.民国24年 B.民国25年 C.民国26年 D.民国27年
16.“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17.如图为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厂牌的情景。这一情景反映了(  )
A.工业化的起步 B.三大改造开展
C.经济特区设立 D.国企改革进行
18.某同学在学习笔记中,记录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村生产力大解放”等关键词句。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济南因城子崖、齐长城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罕见的自然泉水景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获此殊荣是在(  )
A.1949年 B.1950年 C.1978年 D.1986年
20.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野下,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若想了解古代希腊文化,你可以阅读(  )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十二铜表法》 D.《天方夜谭》
2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大约到11世纪,庄园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遍布各地。”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古代亚非 B.古代欧洲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22.构建时空坐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如图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程,其中“?”处应为(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23.2022年12月30日,国内首条市域高铁——济莱高铁正式运营通车,成为济南“米字型”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铁路时代开始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新航路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4.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台湾等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D.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5.如图是某国际组织的总部。这一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该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明朝 清朝
政治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外交 他是登州卫(今山东蓬莱)人,青年时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中年时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离。 ——郑成功《复台》
材料二:雍正皇帝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和清朝在政治、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或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在西藏地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具体表现。综合两则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不久,美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后来更是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图1、图2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客观叙述和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俄国同英法支持的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进行的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呢?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这样,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换取地主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法律认可,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从而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满足资产阶级发财欲望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02期)
(1)材料一中欧洲“进步的道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亚历山大二世“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
29.根据如图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1882年 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
1907年 英、法、俄建立起三国协约
19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4月 美国、中国等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
1917年11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3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九国公约》
请阅读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今天济南市莱芜区境内爆发大战,史称长勺之战,鲁国取得胜利,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五六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联盟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史称涿鹿之战,不合题间,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最后赵军失败,史称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长勺之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要牢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平斗桶权衡丈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地方制度的变革,与度量衡无关,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是商鞅变法的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四位人物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思想代表,由此可知,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王室衰微”,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春秋争霸”,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盗铸如云而起”“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新财经措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推行的政治措施,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盗铸如云而起”反映了民间私铸货币现象严重,为此汉武帝下今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是军事征战,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珠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材料说明季羡林认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地区的交流,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意义,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原因”,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路线”,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目的”,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交战双方:曹操军,刘备、孙权军”“交战地点:赤壁”“江水”,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地区决战,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展开战略决战 ,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发生的一场战争,东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赤壁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北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明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前期,文帝、景帝年间出现的治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反映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都是历史文物,属于实物史料,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料的资料,如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口述史料是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像史料是指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像资料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图像史料,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分类,解题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历史研究材料的相关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72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为适应军事工发展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民用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成立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思想的解放运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许各国驻兵京城,保护使馆,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天津城垣和大沽口炮台”,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占香港岛;开放四大通商口岸……”,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开放四大通商口岸……”,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家,同盟会会员,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倡导"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但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树起社会主义大旗,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大钊,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九二八年,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第二次北伐,日本竭力阻挠北伐,阻碍中国统一,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五月三日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肆意焚掠屠杀,史称济南惨案,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法国”,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美国”,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英国”,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济南惨案。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济南惨案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古田会议,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标志新型人民军队的定型,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在军事上的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共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遵义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纪年的计算方法是“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所以1937年平型关战役是“1937-1911=26”,即民国26年,故C项正确。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4年是1935年,排除A项。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5年是1936年,排除B项。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7年是1938年,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国纪年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国纪年算的相关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旌旗南指大江边”指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指的是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辽沈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淮海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平津战役”,排除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18.【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农村生产力大解放”,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山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济南因城子崖、齐长城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罕见的自然泉水景观,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49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50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78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古代希腊文化”,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代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是了解希腊历史的的经典文献,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形成的标志,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作,不合题意,排除C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大约到11世纪,庄园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遍布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欧洲的庄园经济,故C项正确。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古代亚非”内容无关联,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古代欧洲”内容无关联,排除B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封建时代的亚洲”内容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封建时代的欧洲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掌权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1689年,制定颁布了《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的文献,宣告美国的独立,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初期,制定颁布了《人权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立法规范,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
2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铁路时代开始于”,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宣告世界市场的雏形开端,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宣告铁路时代的到来,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历史结合,故A项正确。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台湾等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本常的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史实与史论,解答本题要熟练掌握历史探的基本常识性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 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演变而来,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世界贸易组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明朝: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外交上,戚继光抗倭。清朝: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现: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明朝:材料一中“明朝政治体制知识导引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根据材料一中明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上,戚继光抗倭。
清朝:根据材料一中“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政治上,设立军机处;根据材料一中“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离。——郑成功《复台》”,体现的是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述:根据材料二中“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的生理原则,主要表现在: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
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加强了对地方与边疆的管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故答案为:
(1)明朝: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外交上,戚继光抗倭。
清朝: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现: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明清的政治与外交成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清政治与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27.【答案】(1)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材料一中图1、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抗美援朝;图2、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反映的是美国战败,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以两图片史料为依据,运用所学知识,对朝鲜战争进行客观理性的阐述解释。比如:
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可得出美国干涉朝鲜内政;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后来更是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可得出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根据材料二中“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可得出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故答案为:
(1)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美援朝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28.【答案】(1)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办法: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道路:根据材料一“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时代,欧洲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材料一中欧洲“进步的道路”指的是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暴露了俄国农奴的弊端,由此可知,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导致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根源。
(2)办法: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换取地主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法律认可,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结果,农民在获得解放时,被抢得精光。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从而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满足资产阶级发财欲望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
(1)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办法: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9.【答案】观点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之,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观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之,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事件”“提取观点、进行阐述”,解题时选择最熟悉、最清楚的历史知识信息理解运用,据此分析:
观点:根据材料大事年表信息“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紧密关联,由此我们可知得出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阐述:选择了事件、提取观点,然后对观点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主旨,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实例1:
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实例2:
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故答案为:
实例1:
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实例2:
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点评】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综合总结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要求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1 / 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春秋后期,在今济南市莱芜区境内发生了一场著名战役。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齐国。该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长勺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今天济南市莱芜区境内爆发大战,史称长勺之战,鲁国取得胜利,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五六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联盟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史称涿鹿之战,不合题间,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最后赵军失败,史称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长勺之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要牢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平斗桶权衡丈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是地方制度的变革,与度量衡无关,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奖励军功”是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是商鞅变法的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3.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如图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四位人物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思想代表,由此可知,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王室衰微”,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春秋争霸”,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能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4.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新财经”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派兵北击匈奴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盗铸如云而起”“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新财经措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推行的政治措施,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盗铸如云而起”反映了民间私铸货币现象严重,为此汉武帝下今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是军事征战,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珠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历史知识。
5.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  )
A.原因 B.路线 C.目的 D.意义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材料说明季羡林认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地区的交流,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意义,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原因”,排除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路线”,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丝路的历史意义,并未涉及“目的”,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6.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所示为(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交战双方:曹操军,刘备、孙权军”“交战地点:赤壁”“江水”,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地区决战,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展开战略决战 ,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发生的一场战争,东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赤壁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7.《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宋应星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北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明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8.《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前期,文帝、景帝年间出现的治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反映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相关历史知识。
9.2007年,考古人员成功打捞出南宋初期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并出水景德镇、龙泉窑等地烧制的宋代著名瓷器数千件,30余种。若用于研究宋代历史,它们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都是历史文物,属于实物史料,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料的资料,如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口述史料是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口述史料,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像史料是指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像资料等,所以“南海一号”古沉船和出水的宋代著名瓷器不属于图像史料,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分类,解题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历史研究材料的相关基础知识。
10.如图为某企业的发展历史(节选)。该企业创建于(  )
时间 发展状况
1872年 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
1896年 投资创设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
1951年 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1987年 投资创立招商银行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72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为适应军事工发展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民用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成立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思想的解放运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11.“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许各国驻兵京城,保护使馆,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天津城垣和大沽口炮台。”材料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许各国驻兵京城,保护使馆,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拆毁天津城垣和大沽口炮台”,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占香港岛;开放四大通商口岸……”,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开放四大通商口岸……”,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
1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的座右铭,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  )
A.蔡元培 B.胡适 C.陈独秀 D.李大钊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家,同盟会会员,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倡导"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但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树起社会主义大旗,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李大钊,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13.2023年5月3日上午10时许,济南全市鸣放防空警报,以纪念“济南(五三)惨案”95周年,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1928年,制造该“惨案”的列强是(  )
A.日本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九二八年,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第二次北伐,日本竭力阻挠北伐,阻碍中国统一,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五月三日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肆意焚掠屠杀,史称济南惨案,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法国”,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美国”,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济南惨案的是日本,不是“英国”,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济南惨案。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济南惨案的相关历史知识。
14.“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古田会议,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标志新型人民军队的定型,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在军事上的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共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遵义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5.1937年,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果采用民国纪年法,这一事件发生在(  )
A.民国24年 B.民国25年 C.民国26年 D.民国27年
【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纪年的计算方法是“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所以1937年平型关战役是“1937-1911=26”,即民国26年,故C项正确。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4年是1935年,排除A项。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5年是1936年,排除B项。
根据民国纪年计算方法“年份-1911年=民国几年”可知,民国27年是1938年,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国纪年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民国纪年算的相关知识。
16.“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旌旗南指大江边”指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指的是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辽沈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淮海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平津战役”,排除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17.如图为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厂牌的情景。这一情景反映了(  )
A.工业化的起步 B.三大改造开展
C.经济特区设立 D.国企改革进行
【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18.某同学在学习笔记中,记录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村生产力大解放”等关键词句。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农村生产力大解放”,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合题意,排除D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19.济南因城子崖、齐长城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罕见的自然泉水景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获此殊荣是在(  )
A.1949年 B.1950年 C.1978年 D.1986年
【答案】D
【知识点】山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济南因城子崖、齐长城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罕见的自然泉水景观,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49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50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设立,1978年还没有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故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史实。
20.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野下,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若想了解古代希腊文化,你可以阅读(  )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十二铜表法》 D.《天方夜谭》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古代希腊文化”,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代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是了解希腊历史的的经典文献,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形成的标志,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作,不合题意,排除C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2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大约到11世纪,庄园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遍布各地。”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在(  )
A.古代亚非 B.古代欧洲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大约到11世纪,庄园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遍布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欧洲的庄园经济,故C项正确。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古代亚非”内容无关联,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古代欧洲”内容无关联,排除B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与“封建时代的亚洲”内容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封建时代的欧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封建时代的欧洲的相关史实。
22.构建时空坐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如图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程,其中“?”处应为(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掌权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1689年,制定颁布了《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的文献,宣告美国的独立,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初期,制定颁布了《人权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立法规范,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
23.2022年12月30日,国内首条市域高铁——济莱高铁正式运营通车,成为济南“米字型”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铁路时代开始于(  )
A.文艺复兴时期 B.新航路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铁路时代开始于”,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宣告世界市场的雏形开端,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宣告铁路时代的到来,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4.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台湾等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D.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历史结合,故A项正确。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台湾等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属于史实,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本常的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史实与史论,解答本题要熟练掌握历史探的基本常识性知识。
25.如图是某国际组织的总部。这一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该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 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演变而来,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世界贸易组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明朝 清朝
政治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外交 他是登州卫(今山东蓬莱)人,青年时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中年时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离。 ——郑成功《复台》
材料二:雍正皇帝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和清朝在政治、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或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在西藏地区“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具体表现。综合两则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明朝: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外交上,戚继光抗倭。清朝: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现: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1)明朝:材料一中“明朝政治体制知识导引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根据材料一中明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上,戚继光抗倭。
清朝:根据材料一中“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政治上,设立军机处;根据材料一中“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离。——郑成功《复台》”,体现的是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述:根据材料二中“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的生理原则,主要表现在: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
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加强了对地方与边疆的管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故答案为:
(1)明朝:政治上,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归六部;外交上,戚继光抗倭。
清朝: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外交上,郑成功收复台湾。
(2)表现:册封达赖、班禅;创设“金瓶掣签”制度。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明清的政治与外交成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清政治与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不久,美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后来更是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图1、图2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客观叙述和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
【答案】(1)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材料一中图1、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抗美援朝;图2、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反映的是美国战败,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以两图片史料为依据,运用所学知识,对朝鲜战争进行客观理性的阐述解释。比如:
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可得出美国干涉朝鲜内政;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后来更是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可得出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根据材料二中“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可得出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故答案为:
(1)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美国干涉朝鲜内政;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援助.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美援朝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美援朝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俄国同英法支持的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进行的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呢?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这样,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换取地主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法律认可,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从而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满足资产阶级发财欲望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02期)
(1)材料一中欧洲“进步的道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亚历山大二世“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
【答案】(1)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办法: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1)道路:根据材料一“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时代,欧洲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材料一中欧洲“进步的道路”指的是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暴露了俄国农奴的弊端,由此可知,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导致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根源。
(2)办法: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把农民‘抢的精光’的办法,换取地主对农民人身自由的法律认可,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结果,农民在获得解放时,被抢得精光。
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同时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从而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满足资产阶级发财欲望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
(1)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办法: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影响: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9.根据如图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1882年 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
1907年 英、法、俄建立起三国协约
19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4月 美国、中国等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
1917年11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3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九国公约》
请阅读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之,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观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之,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事件”“提取观点、进行阐述”,解题时选择最熟悉、最清楚的历史知识信息理解运用,据此分析:
观点:根据材料大事年表信息“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紧密关联,由此我们可知得出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阐述:选择了事件、提取观点,然后对观点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主旨,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实例1:
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实例2:
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故答案为:
实例1:
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实例2:
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总结: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点评】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综合总结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要求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