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1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来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2.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 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4.《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6.(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7.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8.《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0.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1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13.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14.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15.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16.于建芳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北京奥运
17.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色精神,共同构成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时代精神,按照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船精神 ②特区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铁人”精神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
18.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十二铜表法》——完全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C.《拿破仑法典》——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下列回答的是( )
工人阶级的问题 回答
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1787年宪法》 D.《共产党宣言》
20.下图取材于某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对农奴获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
A.共同分享土地、权力和财富 B.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仅仅指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21.“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两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段话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为缓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权
22.《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23.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
主题:____ 内容: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美国“新经济”出现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24.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B.美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C.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25.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造纸工艺流程图(部分) 图2 泥活字版
材料二
材料三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1)中国古代有很多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成就。写出图1造纸术的改进者和图2科技的发明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方式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举出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一例非凡成就。
(4)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26.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江南制造总局 图2上海轮船招商局 图3明治政府扶植的八幡制铁所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时提出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二,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3)“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是德相俾斯麦在19世纪60年代初,对中日未来发展的预测。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
27.某班历史探究小组绘制了一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时间轴。
材料
世界史发展进程 (部分大事记) 中国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从中国抗战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并举一例进行实证。
(2)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清净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和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创建的许多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开创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选官制度,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皇帝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推崇诸子百家学说”说法错误,排除A项。
B项:题干材料体现汉武帝推广办学经验,不能反映禁锢人们思想言行,排除B项。
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视教育事业,尊崇儒家思想,重视儒学人才培养,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尊崇儒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的南方,经济发展,家给人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限于江南统治,北方十六国混乱,故“国家实现统一”之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南方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对外交往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升时期,南方的开发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下令鲜卑族改用汉姓,故B项正确。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说汉话”,排除项A。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通婚姻”,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易汉服”,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隋朝大运河;根据题干信息“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加剧矛盾,没有真正起到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
大运河开凿,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能体现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仅反映了促进南北经济发展,没有体现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惰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②处是公元7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据据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统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故B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前期,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元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可知,材料反映东京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体现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东京小吃不计其数,不能反映市民生活状况,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东京小吃不计其数,不能说明奢靡之风盛行,排除C项。
材料只反映东京小吃众多,不能看出人们购买力水平高低,反映不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台湾尚未与中央政府有联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台湾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标志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先后设立台湾府、台湾省,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澎湖巡检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台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明代从美洲引进并推广的高产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等,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占城稻是宋朝时期引进的,排除含②的A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豆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期传入中国,排除含④的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发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没有实权,拥有最高决定权的是皇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设置军机处,强化了君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是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统兵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侵略意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军在黄海大战作战,最后英勇牺牲,光绪皇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为变法牺牲,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世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艰难,“高歌猛进”说法不合史实,排除A项。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但不能说是奄奄一息,排除B项。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艰难,“朝气蓬勃”不合史实,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0年8月”“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创新工艺,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紧急任务,反映了人民印钞厂员工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可,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84年”“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谈话,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不出百货商场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举行盛大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香港回归祖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经济特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成立,形成红船精神;1980年,创办特区,形成特区精神;1936年,长征胜利,形成长征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形成“铁人”精神。由此可知,按照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结论与史实相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 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标志,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的问题”“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为资产阶级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人权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分权制衡、联邦共和原则,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提取漫画信息“亚历山大给予农奴的是‘自由’,象征财富、土地、权力的蛋糕却没有”,由此可知,农民获得的只是法律上的自由,故D项正确。
根据漫画信息可知,农奴没有分享到象征着土地、权力和财富的蛋糕,故A项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解放农奴,得到农奴的支持,所以“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知识点】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由此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没有体现废除黑人奴隶制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矛盾引发了战争,南北战争激化了矛盾,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是美国内战,目的是维护联邦统一,与建立世界霸权无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南北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世界带来巨大“震憾”,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的成功实现是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意味着苏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暴力革命没有关联,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从暴力走向和平,最终以暴力取得革命胜利,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3.【答案】B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美国新经济出现”“社会保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故B项正确。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初期的世界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形势是两极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23年”“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形势下,美国依然是唯一超级大国,世界霸主,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并不能发挥世界主导作用,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反映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界多极趋势不断加强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改进者:蔡伦;发明者:毕昇。
(2)方式: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当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两弹一星”;闭关锁国政策;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改进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命。
发明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世纪,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2)方式: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文化渗透”“官员科普”,由此可知,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可知,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可知,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非凡成就众多,比如:“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根据材料四“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面对美国的科技霸凌,我国应采取智慧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改进者:蔡伦;发明者:毕昇。
(2)方式: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当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技术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科技竞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科技竞争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赞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
(1)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明治维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开启维新改革,倡导“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2)异同: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反映中国掩护排斥西方制度,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二中“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19世纪60年代初,德相俾斯麦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两国都是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但30年后效果迥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赞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口号,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7.【答案】(1)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举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
(1)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中共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实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根据材料信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提取“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观点,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要求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实例:
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故答案为:
(1)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举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提取“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观点,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要求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1 / 1江苏省泰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1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言论来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清净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和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 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创建的许多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开创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创科举选官制度,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皇帝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推崇诸子百家学说”说法错误,排除A项。
B项:题干材料体现汉武帝推广办学经验,不能反映禁锢人们思想言行,排除B项。
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重视教育事业,尊崇儒家思想,重视儒学人才培养,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尊崇儒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
4.《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了东晋后期的南方,经济发展,家给人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限于江南统治,北方十六国混乱,故“国家实现统一”之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南方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对外交往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升时期,南方的开发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下令鲜卑族改用汉姓,故B项正确。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说汉话”,排除项A。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通婚姻”,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改汉姓”的措施,没有涉及“易汉服”,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6.(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隋朝大运河;根据题干信息“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加剧矛盾,没有真正起到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
大运河开凿,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能体现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仅反映了促进南北经济发展,没有体现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惰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7.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②处是公元7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据据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统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故B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前期,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元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8.《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可知,材料反映东京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体现了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东京小吃不计其数,不能反映市民生活状况,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东京小吃不计其数,不能说明奢靡之风盛行,排除C项。
材料只反映东京小吃众多,不能看出人们购买力水平高低,反映不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相关史实。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台湾尚未与中央政府有联系,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台湾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标志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先后设立台湾府、台湾省,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澎湖巡检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台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的相关史实。
10.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明代从美洲引进并推广的高产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等,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占城稻是宋朝时期引进的,排除含②的A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豆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期传入中国,排除含④的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发展的相关史实。
11.“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没有实权,拥有最高决定权的是皇帝,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设置军机处,强化了君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的设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史实。
1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是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统兵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侵略意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军在黄海大战作战,最后英勇牺牲,光绪皇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为变法牺牲,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世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3.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艰难,“高歌猛进”说法不合史实,排除A项。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但不能说是奄奄一息,排除B项。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艰难,“朝气蓬勃”不合史实,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14.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0年8月”“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创新工艺,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紧急任务,反映了人民印钞厂员工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可,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15.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84年”“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不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一系列谈话,推动了思想解放,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不出百货商场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6.于建芳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北京奥运
【答案】B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举行盛大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香港回归祖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7.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色精神,共同构成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时代精神,按照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红船精神 ②特区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铁人”精神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经济特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成立,形成红船精神;1980年,创办特区,形成特区精神;1936年,长征胜利,形成长征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形成“铁人”精神。由此可知,按照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相关史实。
18.学习历史要基于史实得出客观的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十二铜表法》——完全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C.《拿破仑法典》——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结论与史实相符”,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 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标志,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谟拉比法典》,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相关史实。
19.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下列回答的是( )
工人阶级的问题 回答
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1787年宪法》 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的问题”“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为资产阶级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人权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分权制衡、联邦共和原则,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史实。
20.下图取材于某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对农奴获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
A.共同分享土地、权力和财富 B.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仅仅指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提取漫画信息“亚历山大给予农奴的是‘自由’,象征财富、土地、权力的蛋糕却没有”,由此可知,农民获得的只是法律上的自由,故D项正确。
根据漫画信息可知,农奴没有分享到象征着土地、权力和财富的蛋糕,故A项错误,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解放农奴,得到农奴的支持,所以“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21.“如果这个国家可以分裂为两个,就可以分裂成3个、4个、6个、12个,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段话表明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为缓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B
【知识点】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林肯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南方违背了国家的统一,违背了宪法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由此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没有体现废除黑人奴隶制的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矛盾引发了战争,南北战争激化了矛盾,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战争是美国内战,目的是维护联邦统一,与建立世界霸权无关,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南北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史实。
22.《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答案】A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世界带来巨大“震憾”,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的成功实现是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意味着苏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十月革命的暴力革命没有关联,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从暴力走向和平,最终以暴力取得革命胜利,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国十月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23.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
主题:____ 内容: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的崛起 ③美国“新经济”出现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答案】B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崛起;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美国新经济出现”“社会保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故B项正确。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初期的世界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形势是两极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24.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
A.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B.美国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C.发展中国家起主导作用 D.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答案】D
【知识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23年”“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形势下,美国依然是唯一超级大国,世界霸主,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并不能发挥世界主导作用,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信息“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共商疫情后亚洲与全球的发展大计,促进国际团结与合作”,反映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界多极趋势不断加强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25.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造纸工艺流程图(部分) 图2 泥活字版
材料二
材料三 整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
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1)中国古代有很多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成就。写出图1造纸术的改进者和图2科技的发明者。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方式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举出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一例非凡成就。
(4)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答案】(1)改进者:蔡伦;发明者:毕昇。
(2)方式: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当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两弹一星”;闭关锁国政策;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改进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命。
发明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世纪,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2)方式: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文化渗透”“官员科普”,由此可知,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可知,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选择的是一条植根于独立自主的技术进步路线,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可知,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非凡成就众多,比如:“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根据材料四“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面对美国的科技霸凌,我国应采取智慧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改进者:蔡伦;发明者:毕昇。
(2)方式:首先通过文化渗透,让部分开明官员学习,接着借助官员的科普进行传播。
原因:当时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腐朽,大多数人因循守旧,顽固不化,因此西方科学无法正常传播,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先吸引一部分人,然后借助统治集团的权力进行科普传播。
(3)特点:以自主研发为主体、以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并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为目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进行了艰难的研发和攻关。
成就:“两弹一星”成就(答“原子弹爆炸、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中的任意一例也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等。
(4)应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强国的建设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技术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科技竞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科技竞争的相关史实。
26.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江南制造总局 图2上海轮船招商局 图3明治政府扶植的八幡制铁所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时提出的口号。
(2)根据材料二,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3)“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是德相俾斯麦在19世纪60年代初,对中日未来发展的预测。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赞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
(1)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
明治维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开启维新改革,倡导“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2)异同: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反映中国掩护排斥西方制度,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二中“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19世纪60年代初,德相俾斯麦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两国都是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但30年后效果迥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2)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3)赞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口号,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27.某班历史探究小组绘制了一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与中国”时间轴。
材料
世界史发展进程 (部分大事记) 中国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从中国抗战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并举一例进行实证。
(2)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举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
(1)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中共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实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根据材料信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提取“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观点,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要求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实例:
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故答案为:
(1)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举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开辟敌后战场等。
(2)关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事件: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提取“相互关联事件”,围绕“合作”拟定观点,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要求观点正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