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7:12:00

文档简介

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表1 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
表1
技击观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 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抱拳礼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2.据《东汉观记》记载,汉章帝时张禹在徐县开蒲阳旧陂,垦田四千余顷,得谷百万余斛,每亩产量在两三斛之间,比《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西汉的亩产量高出一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3.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 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
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进步 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
4.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高丽史》,该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高丽史》不仅记载了高丽王朝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且保存了中国和朝鲜半岛交涉的表笺、奏章等史料。据此可知,《高丽史》(  )
A.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B.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C.记载了西汉时中朝间的往来 D.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5.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6.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7.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大明会典》规定: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岷州卫,陆路4100里,计61站,限120 日……。材料说明当时(  )
A.驿站推动公私信息高效传播 B.官方有意拓展新闻传播途径
C.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 D.政府重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8.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9.右表为1838—1862年英国工业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对表中信息的解释合理的是(  )
年度 数值(单位:磅)
1838—1842 882495
1843—1847 2090406
1848—1852 1664416
1853—1857 1738872
1858—1862 4127611
A.英国获得对华贸易特权 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10.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1.1899年,新加坡潮州籍侨商募银支援山东省赈灾,清政府为新加坡天后庙颁“曙海祥云”匾额;1900年,黄河决口,南洋巨商张振勋回南洋募捐百万两白银用于赈灾,清政府为此赐其“急公好施”牌匾,竖于其故乡潮州大埔县。这反映出(  )
A.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 B.晚清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形成
C.华侨参与国内赈济凸显家国认同 D.晚清政府及时调整闭关锁国政策12.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年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年 《译书经眼录》 164种 33.4% 327种 66.6%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D.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13.表是1926年前后黄冈全县流通货币的统计情况。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该时期(  )
金属币 纸币
清末的银元、银两铜元;孙中山头像开国纪念银元;袁世凯头像银元;两湖巡阅使肖耀南头像纪念银元;各地铸造的大面额制元 中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湖北官钱局发行的官票;商人们自印发行的市票等
A.金融市场具有开放性 B.经济发展资金储备充足
C.铸币印钞技术已普及 D.货币金融管理亟待加强
14.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15.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人已经开始崇拜希腊的丰产女神德墨特尔。在罗马占领整个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而已。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
A.文化发展缺乏主体性 B.理性精神发展存在不足
C.融合吸收域内的文化 D.试图同化被征服的地区
16.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B.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C.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D.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17.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比荼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18.18 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食谱中属于奢侈品,只有富有阶层才可经常食用。但到 18 世 纪 60 年代,南部劳工家庭主食的三分之二为小麦,东南部甚至可以达到90%;相较而言, 畜牧业占优势的北部占比会低一些。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A.小麦储藏技术得到显著改进 B.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
C.生产发展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
19.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20.19世纪中期以后的巴黎有“光之城”的美誉,对国际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仅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就吸引了900万名访客,其中包括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和威尔士亲王。如果你在这一时期到达法国,将不能感受到(  )
A.新式百货公司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
B.面向公众开放的卢浮宫里可以感受法国的文化
C.私人卫生间、电梯在住宅中普及改善居住环境
D.欧州便捷的水陆交通助推大众旅游浪潮的出现
21.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质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调;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意在强调欧洲文化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
B.主张融合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美国文化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体现了尊重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22.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
A.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23.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它们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混乱现象”。材料说明这些非洲国家(  )
A.原宗主国主导现代化进程 B.发展道路受制于国际局势
C.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速 D.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艰难
24.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25.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第Ⅱ卷(综合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命”来安排。《天子建州》记载,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历代都有所谓“议礼”,即通过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行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比如朝鲜半岛、日本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冠礼,东南亚部分地区还保留藉田礼,等等。
——摘编自柳诒辉《中国礼俗史发凡》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特点的成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840 林则徐翻译的《四洲志》中,第一次在中国介绍和传播西方图书馆。
1847 上海天主教耶稣会设立第一家近代图书馆——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1896 梁启超发表的《西学书目表》,可以模糊地看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三大基本部类的雏形;对近代目录学和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9 清政府号令全国书院改变原有藏书形式,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
1915 教育部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对私立图书馆作出了规定。
1919 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计划书》指出: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
1924 李日垓在云南腾冲县和顺乡建立了和顺阅书报市,是中国最早的农村图书馆。
——摘编自王平、王雨潇《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
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图书馆兴起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书馆所承载的社会功能。(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丝绸之路(见图4)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以各种称谓,如“信仰(宗教)之路”“变革之路”“皮毛之路”“和睦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等。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4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种称谓或自拟一个称谓,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以称谓为题,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D C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C C C C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D B
1.【答案】A【解析】表格内容中“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可知中华武术蕴含传统道家思想,“内养性情”、“天人合一”、“崇德”可知中华武术蕴含传统儒家思想,由此可知中华武术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故选A项;中华武术的“抱拳礼”能够体现礼仪教化,但是在表格中并没有相关“伦理秩序”的内容,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出中华武术蕴含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理念,并没有涉及佛教思想,排除C项;中华武术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以柔克刚”、“内外兼修”、“物我两忘”、“崇德”等,对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它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比……亩产量高出一倍以上”可知东汉时期粮食亩产量提高,反映出此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农业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对工商业的抑制情况,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排除C项;东汉时期土地制度并未发生变革,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东汉时期,田庄吸纳了大量人民依附,“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表明当时田庄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生活稳定,因此没有响应农民起义,故选B项;田庄中有自由农民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奴隶没有行动自由,且没有行动自由更容易随着田庄主人参与农民起义,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封建生产的基础经济,且材料并未将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进行对比,无法体现其更进步,排除C项;东汉末年,诸侯并立,多是豪强地主势力,但材料涉及自耕农起义,与豪强地主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编撰的《高丽史》采用的体例与中国史书采用的体例相同,都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中国首创纪传体通史题材,排除A项;《高丽史》记载的了高丽与宋、辽、金、元、明初的联系,没有涉及西汉时期的中朝往来,排除C项;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三国史记》,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开元通宝属于唐朝的货币,在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有西域的粟特铸造的“开元通宝”圆形方孔钱,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钱币铸造技术得以传播到西域,而钱币则通过商业外来传播到了新疆和中亚地区,故选D项;单凭四川西昌一个窖藏出土的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只能说明当时存在商业活动和铸造货币的能力,但是并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达,且商品经济发达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的信息记载只能说明西汉存在政府对老人的优待,不能据此说明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因为西汉时期徭役和赋税是对除儿童和老人之外的人征收的,排除B项;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说明当时存在借贷现象,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其借贷的东西是否是实物,也不能说明是唐代开始出现的,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忠、孝、廉、节’四字”可知白鹿洞书院列有儒家先贤的人像,弘扬理学,让儒学在宋明时代再造辉煌,成为当时理学传播的中心和文明传播的文化高地,故白鹿洞书院注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故选C项;白鹿洞书院属于私学,不能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期,统治者将程朱理学确立为官方思想,白鹿洞书院并未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白鹿洞书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但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岷州卫,陆路4100里,计61站,限120 日”,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对驿站的传递信息进行了限定,《大明会典》规定了陕西都司和岷州卫的驿站数量、限制的时间和里程数,这表明政府重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限制驿站数量和时间,以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故选D项;材料“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强调明朝政府严格限定驿站信息传递,而不是驿站推动信息高效传播,排除A项;材料“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强调明朝政府严格限定驿站信息传递,并非拓展新闻传播途径,排除B项;材料“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强调明朝政府严格限定驿站信息传递,未涉及传输技术与信息传播范围的信息,无法得出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路上丝绸之路,且外来作物多经过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而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路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外来物种多从海上来,因此叫“番”或者“洋”,这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故选C项;精耕细作到西汉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虽后代多有发展,但与外来物种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外来物种无论是胡萝卜还是番茄,人民群众都已经接受,且这与其名称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秦汉至隋唐并未发生西方侵略,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1843—1862年英国工业品输华值相比1838—1842年明显大增,主要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获得了对华贸易的特权,使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多,故选A项;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只是针对英国自身的工业制造能力而言,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利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排除C项;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诞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近代中国人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选A项;传统文化在近代前期继续发挥作用,并非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明显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运动并非要改变政治制度,不属于“托古改制”范畴,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华侨积极支援国内赈灾,并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这是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一种深深的认同感,C项正确;A.B两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初较19世纪末,翻译西方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比例和数量上升,自然科学类的下降,反映出此时不再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主,而是转向制度学习方面,体现出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是通过发展壮大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实质还是侧重技术层面,这与20世纪初关注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已于1898年失败,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在黄冈县流通的金属币有很多种,纸币也有很多种,说明货币金融管理亟待加强,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货币流通的无序,与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多,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资金是否充足,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多,不涉及铸币印钞技术,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项;医疗卫生互助体系只针对保障职工的大病医疗需求,不具有医疗保障的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强调降低药品的购买成本和扩大普惠范围,主要以党和政府作为阐释对象,排除B项;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只是逐渐扩大了医疗保障的普惠范围,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古代罗马在征服希腊后开始了宗教领域的希腊化,将罗马的神在希腊的神话体系进行对应,这试图将罗马与希腊文化进行整合,所以是融合吸收域内的文化,故选C项;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依然是以罗马的宗教为主的,因而不能说古代罗马文化发展缺乏主体性,排除A项;推崇宗教并不意味着理性精神的缺失,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排除B项;罗马宗教的希腊化指的是罗马被希腊宗教影响或者同化,并不是罗马要同化希腊文明,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可知,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借鉴了拜占庭文化的内容,而拜占庭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复兴”,由此可知,东西欧文化出现相似特征,遥相呼应,故选C项;东正教主要集中于东欧俄罗斯和拜占庭,西欧主要信仰天主教,排除A项;文艺复兴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项;材料表现东西欧文化的相互借鉴,并未说明东西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时间和语言......宗教派别”可知,印度文化存在着时间和语言区域以及宗教派别上的差异,故选C项;据材料“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比荼文化、阿萨姆文化”可知,印度文化也存在着时间和语言区域的上的差异,宗教性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时间和语言......宗教派别”可知,印度文化的差异性明显,统一性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印度文化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并未体现其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或者是对其他文明的影响,世界性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据材料“南部劳工家庭主食的三分之二为小麦”可知小麦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家庭饮食结构中小麦的普及,故选C项;小麦在家庭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小麦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小麦储藏技术的进步对小麦的推广作用影响有限,排除A项;通货膨胀容易导致物价上涨,不利于小麦在普通家庭的推广,排除B项;18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才在棉纺织业刚刚开始,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极其有限,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大量进入工厂,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排除A项;妇女的地位提高是一个过程,19世纪初妇女的地位并没有迅速提高,排除B项;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20.【答案】C【解析】1853年电梯在美国纽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出现,但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因此在当时可以感受“全新的购物体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因此公众可以“感受法国的文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发展起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族群存在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存在是合理的,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尊重族群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欧洲文化是美国的主流文化的说法错误,美利坚民族是由多个族群混合形成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非将世界不同文化都融合为美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正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尊重这一现象,因此忽视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
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结合所学20世纪初世界连为一体,可得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故选B项;材料叙述了19世界以来官方和非官方性质的各种国际团体建立,未见世界物质文明取得的巨大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主权国交往的法律规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争端解决,并且据所学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国际冲突增多,排除D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有科学和技术价值的因素’,将其‘像嫁接嫩枝一样,移植到黑人特性的粗大树干上’。结果,这种选择‘不尽人意’”可知,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为保持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新文明,这些国家借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某些合理经验与传统非洲文明相结合,但结果不尽人意,说明非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强烈冲突和艰难融合,故选D项;据材料“非洲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可知,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根据各自传统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方案,原宗主国主导说法错误,排除A项;加纳、坦桑尼亚等一些国家独立后并未照搬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是借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以非洲原有的村社为基础创立了村社社会主义,因此受制于国际局势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独立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两个以上国家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过程,因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24.【答案】D【解析】据材料“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可知以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空间技术逐渐向商业化、民用化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各科技领域的相互渗透,排除A项;商业航天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但同时也以保证国家航天安全为基本前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对商业航天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并未体现,排除C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能轻易查阅......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故选B项;“史料大爆炸”主要得益于科技革命提供的技术支撑,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史料大爆炸”出现的物质条件,这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A项;“史料大爆炸”的涵义是人们获取史料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可知,学者获取的是史料的直接信息,并未显示形成理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2分)
(1)起源早;等级性;象征性;政治性(服从维护统治需求);礼法结合;影响波及国外和后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宗法社会的影响;统治者的推动(政府政策的作用;维护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1)据材料“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早期礼仪制度的规范,而且这些礼仪规范主要用于明确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体现了起源早、等级性;据材料“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可知当时的礼仪制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以一定的实物象征国家的文治武功;据材料“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可知国家的礼仪制度建设主要服务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体现了政治性;据材料“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可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国家的礼仪制度与儒家教化紧密结合,体现出礼法结合;据材料“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可知中国的礼仪制度广泛影响了后世王朝和周边国家,具有传世广泛。
(2)据材料“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可知先秦时期的分封宗法制度所形成的等级关系形成了早期礼仪制度的内容规范;据材料“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可知礼仪制度与国家统治秩序密切相关,所以统治者对礼仪制度的制定都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据材料“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可知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对传统的礼法制度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呈现出礼法合一的趋势;据材料“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行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可知古代中国长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中国礼仪文化向周边国家的传播。
27.【答案】(24分)
(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创办主体多元;图书馆种类多样化;藏书类型实用化;服务对象逐步社会化;管理逐渐规范化;教育功能突出。(8分)
(2)原因: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启蒙思想和教育世俗化的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民主宪政的完善和立法规范;有识之士的倡议。(10分)
(3)功能: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6分)
【解析】
(1)由材料一“上海天主教耶稣会设立第一家近代图书馆——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得出深受西方影响;由材料一“梁启超发表的《西学书目表》,可以模糊地看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图书三大基本部类的雏形”得出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由材料一“规定各省治、县治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对私立图书馆作出了规定”得出创办主体多元;由材料一“全国书院改变原有藏书形式,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得出图书馆种类多样化;由材料一“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得出藏书类型实用化;由材料一“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得出服务对象逐步社会化;由材料一“对私立图书馆作出了规定”得出管理逐渐规范化;由材料一“其功用等于学校”得出教育功能突出。
(2)由材料二“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得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由材料二“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得出启蒙思想和教育世俗化的促进;由材料二“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得出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由材料二“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得出市民阶层休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由材料二“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得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材料二“《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得出民主宪政的完善和立法规范;由材料二“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得出有识之士的倡议。
(3)由材料一“改变原有藏书形式,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得出保存文化遗产;由材料一“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得出开展社会教育;由材料二“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得出传递科学情报;由材料二“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得出开发智力资源;由材料一“云南腾冲县和顺乡建立了和顺阅书报市,是中国最早的农村图书馆”得出提供文化娱乐。
28.【答案】(14分)
评分标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角度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按说明计分;论题2分,阐述8分,其中2个角度4分,每个角度2分,实例4分;总结2分。答案必须段落分明,未分段的在相应层次分值中扣除1分。
参考答案:
论题:信仰之路
阐述:在连接太平洋、中亚、印度和波斯湾的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与神有关的思想。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宣扬众生平等,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的传播沿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向周围扩展,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了求得佛经真解,法显、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取经。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倡导宽容、仁爱、平等的价值理念。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阿拉伯商人在东至东亚、西至欧洲的广大地区从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播伊斯兰教使命。唐宋时期,伊斯兰教自西亚、经中亚、新疆传入中国。
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基于宗教是一种信仰,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信仰之路。
【解析】
据图片信息,丝绸之路涉及范围广泛,横贯了亚欧大陆,还连接着东非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众多岛屿,既有陆路贸易,也有海路往来,同时存在着密切的经贸关系、文化交流、民族迁徙和政治往来,所以丝绸之路所涵盖的主题具有多样性,以文化交流为例,产生于印度的佛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我国西北地区,后沿丝绸之路又传入了我国内陆和东部朝鲜、日本,南支则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东南亚;伊斯兰教的传播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伊斯兰教传入了中东、西亚和欧洲地区,沿着丝绸之路的途径,也传入了我国境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