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8:04:53

文档简介

石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平安 B.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知晓
C.在明明德 明:彰明 D.无辞让之心  辞让:推让,谦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任重而道远  惑而不从师 B.质胜文则野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欲修其身者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长短相形 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9.下列对本课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3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
B.《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D.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1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1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4分)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4分)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4分)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羊踯躅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D.诗人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21.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默写(6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该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大学之道》)
(2)李白的《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豪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六、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换个角度,__________去想:我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
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有人__________,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但对更多人来说,( ),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____________。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正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__________的对象。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
B. 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
C. 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
D. 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________①________。其主要成分是氯化纳,当食盐在人体内形成溶液后,分解的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而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_______②________。比如,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高盐饮食通过增加细胞外液量、血容量,引起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加而发生肿脉,使管腔变小,增高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
________③________可按含盐量多少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高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1.5克、每100克含钠量≥0.6克的食物;中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为0.3一1.5克、每100克含钠量为0.1-0.6克的食物;低盐食物则是指每100克含盐量<0.3克、每100克含钠量<0.1克的食物。根据这组数据,大家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加以比对。
25.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治学态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B. 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C. 张厚粲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骜不驯的心性。
D. 老师讲课时候说,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大家一定要掌握,检查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
2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七、作文(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配套答案
1. 选A。A项“安”应为“舒适”。
2. 选C。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并列;后一个表示转折。B项中两个“则”,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是动词,表判断。D项中两个“其”,前一个是代词,他的;后一个是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 选D。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也是省略句。
4. 选B。A项,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5. 选A。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6. 选D。A项,形:比较。B项,伐:夸耀。C项,慎:慎重对待。
7. 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能力。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用在动词“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A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道德”;B项,“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C项,“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D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故选D。
8. 选C。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安:形容词用作名词,性情安和。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9. C解析 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第四代弟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只是发扬和继承了儒家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10 C解析 察:考察
11.D A项,“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
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
C项,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意思。
12.C A项,“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原文没有这个说法,且原文说的是“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B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D项,“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13.C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项仅仅强调了“事亲”;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1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1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16.C 句意: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
其中“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D两项;“儒墨”是“剽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
17.D D项,本文中和《过秦论》中的“下吏”都是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而并非低级官吏。
18.C C项,“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理解错误,“学术”应翻译为“研究学术”,而且根据全文看,申不害学的是刑名之术。
19.(1)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送进太庙。
(2)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3)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参考译文:
庄子他是蒙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利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郑国的低级官吏。后来研究了刑名法术学问,向韩昭候求官,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他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前后执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侵犯韩国。申不害的学说本源黄帝和老子而以循名责实为主,他的著作有两篇,叫作《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
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姚贾嫉妒他,在秦王面前底毁,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
太史公说:老子推重的“道”,虚无,顺应自然,以无所作为来适应各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20.B B项,错在“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本诗的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花,是近景描绘。
21.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22. 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②.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⑥. 愿逐月华流照君
23.C ①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根据语境中“换个角度”的提示,可知应用“设身处地”;
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心满意足。由语境中“喜欢炫示自己”等提示,可判定应选“意气飞扬”;
③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由语境中“合情合理”“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可判定,应选“无可厚非”;
④评头论足:泛指对人或事物随便议论,百般挑剔。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兴趣浓厚,乐于谈论。由语境中“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可判断,应为“评头论足”。故选C。
24. D A项,“纳入”“生活”搭配不当。 B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
C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表现出”“局面”搭配不当。
25.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A.“大家”指的是著名的专家。B.“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C.“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D.“大家”为代词,指听课的所有人。
26. ①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 ②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病风险 ③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
27.【写作指导】
本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出的是材料,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
第一部分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 “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
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即要求考生对两组示范性的词有所辨析,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
【参考立意】:
①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②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
③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