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地球的表面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课地球的表面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2 08:29: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千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教科书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假设、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本单元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引导学生在起始课假设地形成因,后续课程中进行实践活动,逐步修正认知,最后通过回顾和反思,建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但对于地形变化的具体原因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推理。他们对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表地形地貌不断变化,有缓慢过程中的自然作用,如风、水等,也有突发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球上的水循环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间断进行。 地球表面有多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会产生影响,抗震防灾有方法可循。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变化,归纳和分类出地球的不同地表变化类型。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探究地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会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 会进行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模拟实验。 能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运用科学思维,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解释和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会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会使用科学记录单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和形成科学解释的依据。 4.态度责任: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关注学生小组模拟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起始课 研 讨 课地球的表面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学生能够对地球上的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作出猜测。1过渡课 实践课地球的结构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会制作地球模型,并能利用模型解释地壳运动。1回应课 实验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1回应课 实验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了解地球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风的作用能根据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能解释风对于地球表面的影响。1回应课 实验课水的作用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 能完成模拟实验,并能掌握降雨和河流对地表样貌的影响。1总结课 实验课总结我们的认识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 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通过讨论和列表的方法,了解典型的地形地貌。
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态度责任: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难点: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地猜测。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评价项目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观察地形图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能够分析并总结出地球的地形地貌分类,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能对其形成原因有依据的推测。 能大概总结出地球的地形地貌,并能用词汇描述它们的特点,还能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有依据的推测,3星 能大概总结出地球的地形地貌,并能用词汇描述它们的特点,对其形成原因无法推测,2星 3.能大概总结出地球的地形地貌,但不能用词汇描述它们的特点,对其形成原因无法推测,1星 ( )★ ( )★
四、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个平静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小华的五年级学生,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暑假中他经历了很多,北京、河北、东北的水灾;山东的地震;还和爸爸妈妈去了甘肃的月亮湾风景区,在那里听说了罗布泊无人区失联的四人全部遇难,此时小华感觉到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渺小,于是他的那些疑问也一一罗列了出来,希望我们帮助他解决:1.地球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到底怎样;2.地震和火山的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风和水对地球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变化的问题,帮助小华解决这些问题吧!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教师课件出示由卫星拍摄的太空俯视地球图。 师:好,同学们看这个地球的照片,你能描述一下地球的样子吗? 生预设:地球是蓝色星球,地球很漂亮,地球呈现各种颜色,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师:地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它是不变的吗? 生预设:不是,地球的样子在不断变化,我们四年级学过,喜马拉雅山原来就是海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表面》 通过情境导入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地形地貌的探知欲望。 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 教师为1组、3组、5组分发世界地形图,2组、4组、6组分发立体地形地球仪。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世界地形图或立体地形地球仪,相邻两个组分发不同,相邻两组可以交换观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从哪些方面观察,注意什么? 生1预设:用眼睛看,看颜色、看高低变化等,用手摸,摸一摸地形变化...... 生2预设:看的时候可以先整体看,再局部看,先正面看,再从侧面看。 2.教师课件出示观察活动温馨提示: ①先整体观察,再局部观察②先从正面观察,再从侧面观察③边用眼睛观察,边用手触摸观察④将观察结果小组讨论后记录下来。 3.小组观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相邻小组交换材料继续观察 4.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将学生汇报结果做出班级记录单记录下来。 ①地球表面高低起伏,非常复杂②总体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并且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③海洋都是相通的,陆地不连接 活动二:认识我国的地形地貌 1.师提出问题:你能在地形图中找到中国吗? 2.学生比赛分小组寻找中国,最先找到的小组给予表扬或奖励。 3.师继续提问:你能找到你自己的家乡吗?你能看着它的地形描述一下吗? 4.学生分小组寻找自己的家乡,找到后小组讨论描述家乡地形。 5.小组汇报,自己家乡的特点,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记录,并适当用科学词汇加以纠正。 我们绝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山东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宽广。 教师出示5张不同的地形地貌图片。 弯曲的岩层 长白山天池 敦煌的雅丹地貌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山东本地的,都是平原地带,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它的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老师给大家提示了带有五种典型地貌的地方的图片,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到它们,并观察它们的地形特点并加以描述,猜测每种地形形成的原因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地形地貌记录表图片编号观察到的地形特点猜测主要形成原因12345
学生分小组寻找记录单上的五种不同地形,教师巡视解疑难。 学生将记录单放投影台上展示,并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小组加以补充。 师生共同小结,并课件出示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地形地貌记录表图片编号观察到的地形特点猜测主要形成原因1岩层弯曲、断裂地壳受挤压形成的2湖泊被群山环抱火山喷发3形态多姿的土丘风的作用4地面千沟万壑长期流水侵蚀而成5由河道分割的小岛由于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
师:通过刚刚的观察活动,你知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 师总结:按照起伏高低和形态的不同,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课件展示: 主要地形特点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活动一:学生能够细致认真按照科学顺序有序观察地形图,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科学探究方法。 活动二: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完成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研讨 1.鼓励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并对地形地貌的特点加以总结归类,形成思维导图。 播放视频地球大陆的演变历史。思考地球的地形是一成不变的吗?是什么让地球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呢? 预设:地球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可能是火山喷发、地震等等使得地球的地形发生了改变。 通过回顾地球的地形地貌,在脑海中建立地形地貌的思维导图,通过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对于潜望镜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给予及时反馈。
(四)生活应用 分小组用黏土、太空泥或橡皮泥捏制各种地形,并进行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 课件展示方法: 用带来的旧报纸、泡沫塑料等在纸板上堆出自己想要的大致形状,并用胶带等固定;然后将石膏塑形布用水浸泡之后取出,盖在做好的模型轮廓上,在石膏塑形布没有干燥之前可以调整山体局部形状,完全凝固之后与下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最后石膏塑型布凝固之后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山体上涂白乳胶,粘上草粉。 将知识内化,让学生更加理解各种地形地貌。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本环节,并鼓励参与学生。
(五)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成果集成
能够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的地形特点,并能够举例说出世界上比较特殊的地形地貌。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
1.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   、   、   、   、   五种基本类型。
2.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中,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   ;蓝色部分可能是   。
二、判断题
1.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 )
2.一般情况下,海洋部分地壳薄,陆地部分地壳厚。 ( )
3.台湾省的地貌属于岛屿和海洋。 (  )
三、选择题
1.海拔较低,宽广,平坦的地形(  )
A.山地 B.平原 C.高原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  )发生变化的。
A.不断 B.没有 C.有时
3.下面改变地表形态的做法合理的是(  )
A.改造沙漠 B.开采矿石 C.砍伐森林
【综合实践类作业】
实地考察或寻求家长帮助,调查一下本地地形地貌有哪些,并试着描述一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
一、填空题
1.平原;山地;高原;峡谷
2.冰川;海洋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B 2.A 3.A
六、板书设计
1.地球的表面
海洋多,陆地少; 表面凹凸不平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高 地形开阔 海拔较低 宽广平坦 地势较高 蜿蜒起伏 高低起伏 坡度较缓 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遵循地球全貌——陆地地形地貌——典型地形地貌——猜想变化原因。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二是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第二个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特点;2.观察5种典型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3.填写表格: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猜测。整体来说思路清晰,既是起始课,又是总结课,为下面的课程内容做了铺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