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5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壹
了解春秋战国及百家争鸣情况
贰
理解文章内容,积累重要字词
叁
体会孔子学说及思想核心内容
肆
课外拓展
百家争鸣
壹
百家争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其人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指社会中下层人员从事的工作及相应的技能和技术),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的主要影响
壹
道德学说
政治学说
教育思想
史学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文本探究
贰
研读第一章
积累重要字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
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排除干扰
实践锻炼
虚心请教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何?”
(《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仁是礼、乐的基础
核心价值——“仁”
礼、乐是仁的表现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01
02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
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平衡
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
质
质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文字标题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要主动努力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哪三样东西缺一不可?。
知
仁
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
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研读第十章
听
视
言
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克己复礼
“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研读第十一章
恕
仁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活动二:问题探究
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看待问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研读第十二章
添加标题
诗教
诗识
诗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兴、观、群、怨以修身
事父事君以治国
鸟兽草木以致知
合作探究
文中阐述了孔子哪些思想主张或道理?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语》
十二章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真理)
四、君子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总结全文
3
2
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外求)
修身养性(内求)
安贫乐道谨言慎行(1) 重义轻利(4) 表里如一(6)
追求真理(3)
锲而不舍(8)
养德增智(12)
重视仁德(10)
自我反省(5)
勇于担当(7)
智仁勇(9)
自我约束(11)
仁爱之心(2)
1
主题归纳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文字内容
添加文字标题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拓展延伸
既然儒家精神有意引导我们成为像君子一样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的“仁”人,那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究竟该怎么做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毛泽东欲穷九天五洋,有邓小平在南海画圈,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梦,他们的行动若盛日当空带来光明,有黄文秀奔赴山间驱逐贫困,有秦玥飞俯首农田促乡村发展,有钟南山逆流而上扛起抗疫大旗,他们的努力若惊涛骇浪折断贫弱的桅杆。所谓英雄,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挺身而出,即使身无半亩,仍然心怀天下;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更应该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并做到内外兼修,将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