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干谒诗鉴赏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干谒诗鉴赏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9: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干谒诗
由于唐代的时代精神风貌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干谒诗在唐代颇为盛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且在唐诗丛林中占据重要地位江,干谒诗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于绝大部分文人来讲,政治生活才是他们人生的主流,而写诗作文只是政治生活活的工具或生活休闲的一种方式。所以,研究文人的干谒诗,对于了解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干谒”一词,通俗地讲,就是为了某种目的(一般是希望得到奖掖与提拔)而去拜见地位比较高的人。与之相随,在干谒这种行为中,所写的诗文,就可以大致划分为干谒诗文的范畴中。
在广义的范畴来看,只要是对自身仕途寄予希望,希望别人赏识的诗歌,或者是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别人,希望得到引荐的诗歌,或者被人赏识拿自己的得意诗歌献给座主,都可以算作干谒诗大范畴
初盛唐的干谒诗,并不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奖掖,作为进身之阶,更是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对理想社会和自我正政治信念的摇旗呐喊。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使得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积极奔走仕途,虽然中国古代讲求温文尔雅的含蓄美,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中,并没有人鄙薄文人的行卷行为,同样作为提拔他们的王侯将相,整体而言也会公平公公正地量才提拔奖掖,这和一个王朝的清明政治相得益彰。
天宝元年,李白应唐玄宗之诏初到长安,一时未得进见皇是帝,“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李白也自然“由是声誉光赫’,由于一篇千古奇文,李白名动长安,显然这是一次伟大的成功的谒见。
蜀道难
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李白写此文寄托他的仕途坎坷。此说主要从比兴寄托人手,对《蜀道难》进行了新的分析和笺释,认为这首诗有“言外之重旨”,即全诗自始至终是以蜀道艰难喻仕途之坎坷的。李白从司马相如、扬雄曲折的仕途道路,陈子昂悲惨的人生经历中,加上诗人16岁时在昌明县府的短暂仕途经历,看到“仕途坎坷”是很多文人的共性。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寓于深远的人生哲理。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难”字,以豪放雄健的笔触,神奇丰富的想象,大胆巧妙的夸张,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多变的韵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壮丽、峥嵘突兀、奇异险绝的景状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李白的《蜀道难》象征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换句话说:一个蜀人要走出盆地,步入仕途,比上青天还要难!李白其人,生逢盛世,虽然曾经历安史之乱的战乱之苦,但是盛唐人的精神特质一直影响着他,他大口喝酒、挥毫泼墨,成就了一番“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佳话,在这首用于干谒的诗作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从神话传说到当世守将,从开山之难到自然环境之险奇,李白用尽夸张想象之能事,完全展现了蜀道之难。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时代赋予一位天才型诗人的财富,虽然经历战乱,但是李白的精神气质中,一直有盛唐的自信,有浑然天成的放达,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印记。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为人放荡不羁,终身不得志,穷苦潦倒。其词多描写市井生活,尤其擅长于情词和羁旅行役之词,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美誉。时运不济的柳永,当时也是渴望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的,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柳永写这首词是为了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虽然这首词得到了孙何的大力赞扬,但是柳永并没有因此得到奖掖引荐,倒是金主完颜亮看到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可见其盛传之况。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从杭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繁华写起,写出了杭州西湖的绝妙美景、人口众多、富庶异常等,秋日的西湖香飘十里,人们泛舟湖上喝酒作乐,官民同乐,一派盛世的景象展露无遗。落笔点出了作者的写作之意,作者借巡查长官之口,说要把杭州之美“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来指皇宫内苑中的池沼,在此代指朝廷,作者在此以巡官暗指孙何,写杭州的美丽富庶即是在赞扬孙何的政绩,同时用回朝廷赞扬杭州,表达出对孙何到京城做官的祝福,可谓含蓄之至。
这两首诗以其各自的艺术成就千古为人传诵,对于李白和柳永,我们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干谒的角度,更能立体化地展现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把济世功名之心含蓄地展现在诗作中,既很好地展露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又符合儒家自古以来温柔敦厚之美的传统,可谓干谒诗中的绝代经典。
干谒诗的鉴赏
“盛唐气象”在干谒诗中体现的非常完备,通过分析景物,感受雄浑宏大的氛围,体会这种氛围和盛唐精神的高度契合。
1.情景交融,明确景中之物
干谒诗的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张九龄为相,曾因赋诗而名动公卿的孟浩然,时年45岁,在写给张九龄的这首诗中,他表达了渴望仕进之心,这种渴望,又是以一种并不卑微作态的样貌展现出来。前两联大刀阔斧地对洞庭湖的美景进行勾画。
干谒诗的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混”“蒸”“撼”三字,赋予宏大的场景动态美,秋季的洞庭湖涨满了水,水面平阔,水天相接,水气浩瀚、波浪滔天,整个云梦泽似乎都在洞庭湖的水气笼罩之中,整个岳阳城,仿佛被波浪撼动,可想湖之广、水之阔。面对如此烟波浩渺,诗人不禁感慨:如此壮丽景象,想要横渡洞庭湖,却没有船,如此政治清明之世,我却如此安居,简直是愧对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看着别的垂钓的人,我只有羡慕别人捕鱼的情态,面对别人在盛世中为国为民出仕,自己却只能“端居”,渴求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之意一览无余,又不显得汲汲功名意味十足。
干谒诗的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整体而言,单纯的干谒诗,因其求功求名味道过浓,似乎很难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首诗却被人们广为传播,诗中环境描写的遣词造句,营造出来的雄浑宏大的氛围,和盛唐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这是干谒诗中非常成功的样例。
干谒诗的鉴赏
2.着眼诗歌,不僵化诗人形象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开篇“黑云压城”迎面劈开,营造出敌人临境的紧急之势,一个动词“压”,更是将这种紧急渲染到极致,然而我方守军“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在危急的情境中不失为兵为将的风度,三四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绘战争场面,漫天遍地的号角声充斥着整个深秋,激战到了晚上尚未止歇,大块的血迹凝结成一片紫色,可见战争之惨淡!五六两句写我方将士寒夜突袭,但是“霜重鼓寒”,连战鼓声都显得微弱,在如此艰难险阻之中,将士只是为了报君上的知遇之恩,宁愿拼死和敌人作最后的一搏,最后两句既是边塞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引荐,得到君王“黄金台”上的赏识
干谒诗的鉴赏
2.着眼诗歌,不僵化诗人形象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虽然我们已经很难窥测当时年轻的李贺渴求得到谁的引荐,但是在中唐向晚唐的转化中,出现了这样一首富有昂扬之气的作品,它不同流俗,面对自己的生活不顺、仕途不顺等,仍然能够为了一个时代、为了国家而摇旗呐喊,以羸弱多病之躯渴望去前线为国杀敌,这不得不说是中唐时期诗坛的重要收获,是一个并不刚健劲朗的时代中的强音!
干谒诗的鉴赏
2.着眼诗歌,不僵化诗人形象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鬼”李贺,诗歌富于想象,喜欢用一些明艳又哀伤的颜色词,诗中经常写到坟墓、幽草、风声、哭泣声等,充满哀转顽艳之美,但李贺在这首诗中却展现了一个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
干谒诗的鉴赏
因为干谒活动面对的对象毕竟是形形色色的个人,所以风格相类的诗人,他们更容易相互赏识,面对风格比较鲜明的人,文人也会选取与之相应的诗篇作为自己的“敲门砖”。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干谒诗的鉴赏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力量,诗歌语言凝练且平易自然,和韩愈、白居易、王建等人交厚。他的一部分诗歌通通过闺阁之音,微妙精准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的是他自创的《节妇吟》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位节妇拒绝一位男子的热烈追追求,呼喊出来的深情告白和自我坚守。然而这首诗却是寄给李师道的,李师道是当时平平卢淄青节度使,可谓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中唐藩镇割据,各方为了扩大自身势力,月用各种手段拉拢文人和官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师道邀请张籍入幕,作为一个正工直的文人,张籍坚定地选择了拒绝李师道的入幕邀请,这首诗歌就是用一名节妇的喟叹,表明自己不为所动的政治立场。
干谒诗的鉴赏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以闺阁之音传达政治之意,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环,张籍的《节妇吟》广为流传,所以当朱庆馀谒见张籍的时候,写了这样一首诗: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和张籍《节妇吟》相类似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在应科举进士前内心的忐忑和希求得到奖掖的感情,他以一位新娘自比,写出科考之前的忐忑之意。
干谒诗的鉴赏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张籍见诗大喜,遂回复一首: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在诗中把朱庆馀比作美艳的越女(朱庆馀恰好是越州人),刚梳妆完毕的美丽姑娘,虽然对自己的美貌心知肚明,还是由于些许紧张沉吟不已,其实越女根本没有必要不自信,因为就算齐地生产的并不完美的纨,当时人也认为它非常名贵,更何况你有着真才实学---首歌抵得上万金的价值。
干谒诗的鉴赏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根据居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的记载“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字意清远远,惟朱庆馀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藩、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可知朱庆馀是张籍唯一亲自教导的文人。
干谒本身是件非常严肃的政治活动,以这样一种象征的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希求,也是干谒的重要途径,可见干谒诗也并非仅仅表达自己渴望被引荐的愿望,也是干谒者和被干谒者对于写诗作文趣味的一种有效切磋。
干谒诗的鉴赏
4.注重积累,读懂典故的意义所在
晚唐社会,由于社会衰落、统治者不思进取、宦官专权(尤其是甘露事变之后,宦官操控了诸多皇帝的废立生杀)、牛李党争等,政治经济衰败,社会风气不再昂扬向上,一大批文人的干谒,也从希望建功立业发展到更多地谋求自己的利益,诗至晚唐,在整体风貌上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诗歌的风貌整体完成了一个向外张扬到向内转的过程,诗歌着重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意象的选择从阔大变得细小、生活化起来(这一点对宋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用词也从壮美转向优美、柔美甚至是凄美一路,这些变化在干谒诗中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干谒诗的鉴赏
4.注重积累,读懂典故的意义所在
寄罗劭兴
【唐】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诗中写到“棠棣黄花”“忘忧草”“病酒”“燕重远兼泥”,这些意象所透露出的生活化、琐碎化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诗人自身来说,也不再是一个积极渴望仕进的形象,转而化成一个“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的感慨,李商隐以郦其食自况,虽然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而对一个时代却失去了绝对的信心,转而希望朋友相携相荐。
干谒诗的鉴赏
4.注重积累,读懂典故的意义所在
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令狐郎中,即令狐绚,是李商隐老师兼幕主令狐楚之子,李商隐写到自己和绚“久离居”的孤单生活,自谓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在“休问”中,饱含辛酸苦楚和渴求被提携的愿望。
干谒诗的鉴赏
4.注重积累,读懂典故的意义所在
1.情景交融,明确景中之物
2.着眼诗歌,不僵化诗人形象
3.厘清时代,读懂意象背后的意义
唐代干谒诗发展概况
初盛唐干谒诗刚健明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士子们认为在一个清明时代可以一展抱负,为了天下苍生的福利奔走呼号。
时至中唐,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中华北方半壁江山曾经一度沦陷,社会巨变中,社会心理发生改变,干谒活动中非凡的自信开始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俯视华夏大地的疮痍,在战乱中不改为国为民之志,羸弱书生如李贺也发出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强烈呼唤,这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唐代干谒诗发展概况
至晚唐社会,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峻,文人开始转向自我,关注自我生活的比较琐碎细小的事情,诗歌的生活化和个人化倾向日渐突出,意象的选取也变得具体细小起来,干谒诗在此时,多书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和生活清苦,在对自我遭遇的情绪化日常化低吟中,希求谋得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这在李商隐的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完成对应高考实践练习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