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的公转(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的公转(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1 19: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节 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能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准确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提高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像和给定的区域,会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的更替以及产生的原因,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在给定的区域中,能够分析地球运动对其他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人地协调观。
2023年7月7日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霜降抢收,不收就丢
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小雪收葱,不收就空。
萝卜白菜,收藏窖中。
小麦冬灌,保墒防冻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与太阳周年
运动有关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农历)四季。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用来反映太阳高度变化。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生长状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起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2023年秋分是2023年9月23日14:49:46
2022年秋分是2022年9月23日9:03:31
绕转中心和公转方向、速度
题: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出7天的原因。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题:为何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隆冬时节?
注意地轴倾斜方向与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
2019年10月1日10时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据此完成1~2题。
1.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靠近上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球公转从右图中的①到③的过程中,公转线速度将
A.变慢 B.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
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
交角
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轨迹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度
日出、日落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1.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近大远小)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2.季节变化:
是否直射?
分类讨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达一年中最大值,一年两次,夏(或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
(来增去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对应的地点?
回归线之间
回归线上
回归线与极圈线之间
极圈线与极点之间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下图所示)。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也具有很好的节能性。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图中光线的对应的节气
2.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A.昼长逐渐增加 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月均温不断降低 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计算:如图1-20,图中A点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B点的纬度为φ,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求H=?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50°
70°
73°26′
86°34′
26°34′
46°34′
确定地方时——当地12时
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计算题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确定楼间距、楼高
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12时
昼弧与夜弧
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定日出、日落、正午方位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视运动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10月21日)的凌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日出方位和太阳高度均相同
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均为28天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光照图:三要素(太阳光线、晨昏线和昼夜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
确定晨昏线。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确定相应的日期或节气。
计算地方时:特殊点6时与18时,0时与12时
计算各地的日出、日落时刻。
计算各地的昼夜长短。
计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纬线相交、相离、相切
晨昏线与经线相交或重合
晨昏线的日运动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变化规律
例:北半球:春分→夏至
(1)白昼越来越长
(2)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3)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四季的更替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是否直射
是否极昼极夜
五带
白昼较长
较大
白昼较短
较小
四季(中纬度)
夏季
冬季
太阳辐射的
空间变化
太阳辐射的时间变化
衡量太阳
辐射的指标
太阳高度越大,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日照时间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多。
气候四季:
北温带国家的划分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次年1、2月
春季:3、4、5月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四季的更替
我国在气候上常以候温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气候平均气温22℃为夏,小于10℃为冬,介于10度--20℃之间为春、秋。各地气候不同,故四季长短不一
四、补充
极昼地区的太阳视运动与太阳高度
1.极点上的太阳视运动
太阳高度角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且终日不变
太阳高度

0
12
24时刻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二至日
极点
北极点
南极点
四、补充
极昼地区的太阳视运动与太阳高度
2.极昼最低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刚好极昼)
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的2倍
3.极点与极昼最低纬度的太阳视运动
日最小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的2倍
四、补充
极昼地区的太阳视运动与太阳高度
小结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
自转
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