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测试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2 15: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  )
A.西双版纳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华北平原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是
A.中国 印度 B.中国 日本
C.中国 巴西 D.中国 印度尼西亚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泛的语言分别是(  )
A.英语、汉语 B.汉语、英语
C.法语、俄语 D.法语、西班牙语
4.如图表示哪个宗教的建筑(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5.亮亮同学学习了“人口与人种”的相关知识后,对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密度等方面作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C.中纬度近海地区的人口分布密集,高寒地区的人口分布稀少
D.一个国家人口越多,人口密度就越大
6.北美洲移民众多,这些移民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其中黑种人主要来自(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7.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8.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列语言在联合国会议上可以正式使用的是(  )
A.葡萄牙语 B.日语 C.德语 D.汉语
10.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亚洲和欧洲 D.非洲和美洲
11.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口,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居住条件优越 B.就业困难
C.交通顺畅 D.医疗条件更好
12.如图所示建筑是哪一宗教的活动场所(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读下图“欧洲A国194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的时间段内,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年份是(  )
A.1965年 B.2010年 C.1985年 D.1970年
14.图中所示的时间段内,A国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的年份是(  )
A.1940年 B.1985年 C.2000年 D.2012年
15.阅读图1和图2,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1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海拔在200米以下;纬度在20°以下的地区
B.海拔在200米以上;纬度在20°S---40°S地区
C.海拔在200米以下;纬度在20°N--40°N地区
D.海拔在200米以上;纬度在20°以下的地区
(2)图2中由于海拔导致人口稀少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6.从纬度位置上看,世界的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17.由于环境的影响,黑种人多分布在(  )
A.寒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热带地区 D.极地地区
18.新华社金边2013年6月22日电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先后批准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5处。其中一处是我国云南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城市,该遗产是(  )
A.平遥古城 B.丽江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澳门历史城区
19.《西游记》的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回的经书属于(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20.我国某考察团设计了“中国-泰国-斯里兰卡-阿曼-埃及”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线路。读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考察团在泰国见到了当地乡村聚落中常见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由此推断当地气候特点是(  )
A.湿热 B.湿冷 C.高寒 D.干旱
(2)考察团到达位于西亚的阿曼前查阅资料得知,当地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下图中与阿曼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考察团在阿曼见到最多的宗教建筑是(  )
A.佛塔 B.清真寺
C.教堂 D.道观
21.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 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带主要位于
A.北半球内陆平原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
C.赤道附近沿海地带 D.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
22.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  )
A.2个 B.5个 C.11个 D.15个
二、连线题
23.直线连接旅游点和他们所属的类型
自然风光    A.南昌、遵义、延安、中山陵
文化古迹     B.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革命纪念地    C.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
三、图文材料题
24.(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
北半球的人口分布
案例资料
资料一
全球面积最大的俄罗斯,人口只有不到1.5亿人,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多生孩子,但人口每年还是负增长。
资料二
印度的面积约为俄罗斯的1/6,但是人口为13.26亿人(2016年),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
案例思考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人口分布   (均匀/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如   ,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如   。
(2)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是   ,印度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有   、   等。
(3)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印度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俄罗斯,请你从地理环境方面简要分析原因。
四、识图题
25.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G地与山峰A的相对高度是   米。
(2)如果图中有一处适合攀岩运动,最有可能是   处,其地形部位名称是   。
(3)FG与HI两河段中,水流较为湍急的是   河段,判断依据是   。
(4)图中甲乙丙三处聚落中,   处更容易发展成城市。它比另外两处聚落更优越的条件是   。(至少答出两个要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这是由于当地土层呈垂直结构,降水较少,当地居居依山而建,大大节省了建筑成本,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
2.【答案】A
【解析】【分析】从人口来看,有的国家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其次为印度、美国等;故选A。
【点评】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口状况,要理解记忆。
3.【答案】B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语言种类很多,目前正在使用的语言超过两千多种,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英语,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4.【答案】A
【解析】【分析】解:世界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图中可知,表示的是佛教的建筑。
故答案为:A
【点评】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经典是《古兰经》,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5.【答案】D
【解析】【分析】解: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该地总面积,所以一个国家人口越多, 不能说明人口密度就越大,还要考虑该国面积的大小,故答案为:答案D。
【点评】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无法反映一个地区中的人口数量, 用人/平方千米表示。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6.【答案】C
【解析】【分析】北美洲移民众多,这些移民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其中黑色人种主要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白色人种主要来自欧洲,黄种人主要来自亚洲。
故答案为:C。
【点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答案】7.C
8.A
【解析】【点评】居民点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7.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对外联系,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铁路修建技术水平较高,居世界领先地位,地形、河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答案为:C。
8.图中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铁路线沿线,①、②对,铁路修建尽量避开断层,但图中没显示有断层,③错。图中聚落的规模受地形影响不明显,④错。故答案为:A。
9.【答案】D
【解析】【分析】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包括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后来还加上了使用很广泛的语言:阿拉伯语、西班牙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语言的特点,属于记忆类知识点,比较简单。
10.【答案】A
【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上各个大洲的人口增长很不均衡,有的大洲人口增长飞快,而有的大洲人口增长缓慢,个别甚至出现负增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但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依据题意.故选A.
11.【答案】B
【解析】【分析】解: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故答案为:B.
【点评】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口,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按照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上平均每年要增加7 75万人,每天要增加20.8万人,每小时要增加8 47人,每分钟要增加144人,每秒钟要增加2.4人.
12.【答案】C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是基督教的代表建筑基督教堂,十字架是其最典型的标志。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宗教的典型建筑,属于基础题。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基督教堂;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佛教的宗教建筑是佛塔或庙宇。
【答案】13.D
14.B
【解析】【点评】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13.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时间段内,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年份是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8%。
1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A国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时间段内,19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
故答案为:
15.【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从图1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在200米以下,大约占60%,B、D错误。纬度在20°N--40°N地区,大约占80%,A错误。分布在海拔在200米以下,纬度在20°N--40°N地区,C正确。故答案为:C。(2)A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人口众多,A错误。B位于印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人口众多,B错误。C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稀少,C正确。D位于美国中东部,以平原为主,人口众多,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1)目前世界大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方,多属平原、丘陵,地势低平,土地利用率高,负载量大,人口往往集中。如中国沿海平原带、欧洲平原带、南美平原带、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平原带都是世界人口集中地区。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都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
(2)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16.【答案】B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读图分析可知,世界的特大城市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大城市很稀疏;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基本上是海洋,而高纬度地区过于寒冷,都没有特大城市分布,故答案为:B。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人口一般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和地势严峻的高原山地地区。
17.【答案】C
【解析】【分析】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区,光照强。
故答案为:C
【点评】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8.【答案】B
【解析】【分析】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对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做一定的记忆。
19.【答案】B
【解析】【分析】《西游记》的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即古印度取回的经书属于佛教的经书,佛教是世界的第三大宗教。
故选:B
【点评】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20.【答案】(1)A
(2)D
(3)B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泰国当地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由此推断当地气候特点是湿热。故A符合题意。
(2)根据题意可知,西亚的阿曼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读图可知,①终年温和湿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③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④全年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故D符合题意。
(3)阿曼位于西亚地区,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读图可知,A是佛教的佛塔,B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C是基督教的教堂,D是道教的道观。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3)B。
【点评】(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10°-30°附近的大陆东部;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
(3)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21.【答案】B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 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人 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解答】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这些地区多为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根据题意.
故选:B.
22.【答案】C
【解析】【分析】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共11个国家,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牢记即可。
23.【答案】B;C;A
【解析】【分析】旅游资源的类型中,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属于自然风光,南昌、遵义、延安、中山陵属于革命纪念地,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属于古代文化艺术宝藏.
故答案为:B;C;A
【点评】我国的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自然风光、革命纪念地、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民族风情四大类.
24.【答案】(1)不均匀;亚洲的东部、亚洲的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的东部;寒冷的极地、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高山高原
(2)<10人/千米2;就业困难;交通拥挤
(3)印度位于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人口更为集中。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北半球人口分布是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世界人口稠密区为亚洲的东部、亚洲的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的东部;世界人口稀疏区为寒冷的极地、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荒漠、高山高原。(2)读图可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是<10人/千米2,人口增长越快,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成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力量不足;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有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供水不足、住房紧张、教育、医疗等问题。(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印度位于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人口更为集中。
【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状况是经过数千年长期演变的结果,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地区;人口集中于城市地区;向沿海集中趋势明显;地势低平地方人口分布集中。
(2)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人口密度指标是假定人口均匀分布在它所涉及的一定地域内,因此,人口密度计算的范围愈小,就愈能如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的情况;范围愈大则只能概括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势。
(3)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面积不及中国1/3的土地上拥有近13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快速发展,其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愈加突出。
25.【答案】(1)532
(2)D;陡崖
(3)HI;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4)甲;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等。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G地海拔100米,山峰A的海拔是632米,C地与山峰A的相对高度是632-100=532(米)
(2)读图可知,D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最适合攀岩运动。
(3)读图可知,FG与HI两河段中,HI河段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水流较为湍急。
(4)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处相比,甲处的海拔最低,地形最平坦开阔,附近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所以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点评】(1)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