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春秋时期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诸侯崛起的表现有哪些?(①②不再……)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几个?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 弊①②)
温故知新
想一想:
通过学习第6课,在你心目中,春秋时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那么,战国时期又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概念解读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读通鉴论》
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城市商业的兴起、奴隶制的瓦解、战争形态的改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盛大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及三次典型战役),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诸侯兼并(吴越宋鲁)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变化一: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形势图,分析战国政治局势有哪些变化?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口 诀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名称 交战国家 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
增兵减灶
纸上谈兵
材料: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思考:根据战国的局势变化,列举各诸侯国相互攻伐的典型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时期 战争名称 交战国 双方兵力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战争目的
春秋 城濮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共约2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 赵 30-50万 40-50万 3年 20万 45万
争霸
兼并
思考: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概括战国时期战役的特点?
——数据来源:《中国战争史(一)》《战国史》等
兵
力
多
时
间
长
伤
亡
重
材料: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杨德权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春秋的战争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小国家承认自己其领导地位的战争,而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变化二: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铁制工具
牛耕推广
奴隶制度的瓦解
封建制度的确立
变化三: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文化方面的表现?
百家争鸣
诸侯兼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变化一:战国时期社会裂变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混战不断
一、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走向统一
铁农具和牛耕真是好呀!今天又给自己开了大片荒田,还不用给国君上缴贡赋,实在是太高兴了!
一个地主的烦恼
我虽然已成了新兴地主阶级,但是我的所有土地都是非法的。我吃不好睡不好,急切盼望着农田的合法化!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简图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变法背景:
①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秦孝公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
西地,诸侯卑秦,丑莫
大焉。……宾客郡臣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
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舌战群臣 舆论宣传
南门立木 取信于民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方面 内容 作用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合作探究: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内容的作用及影响?
集权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富国
强兵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材料二: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
地主
农民
士兵
贵族
请你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角色扮演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1.适应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
2.秦孝公改革强国的决心坚决,全力支持;
3.商鞅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措施得力,取信于民,敢于斗争。
二、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商鞅变法
收复河西
前362
前338
前311
前307
前251
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车裂商鞅
举兵灭蜀
伐韩治楚
赢长平之战
修建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公元前256年
请结合观看图片,说出都江堰建造的时间、建造者、地点、结构、功能、影响?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四川成都 岷江
时间:
建造者:
地点:
功能: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排洪
灌溉
结构: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水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咽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之为天府之国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
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
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
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
1000万亩。 ——部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
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的影响?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都江堰这一大型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jǐn]”的天府之国。
现代的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浇灌的农田
课堂小结
战国七雄—社会裂变
商鞅变法—顺势而变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创新利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秦国完成统一
我自信,我尝试,我成功!
1.战国时期,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件。这“三家”是( )
A.齐、楚、燕 B.韩、赵、魏 C.秦、赵、魏 D.齐、韩、赵
2.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诸侯国的是( )
A.燕国 B.秦国 C.齐国 D.楚国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牧野之战
A. B. C. D.
4.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孝公 D.秦穆公
5.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尊王攘夷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鼓励耕织
6.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请指出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贤”的官僚制
B
A
C
B
A
B
7.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
A.改革户籍制度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8.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9.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称赞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 )
A.修筑都江堰,造福于民 B.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C.进行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D.发明了甲骨文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白渠
B
D
A
B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依据材料概括出其主要措施。
(2)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11.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二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了不起的工程”指什么?是谁主持修建的?
(2)这一水利工程修建在我国哪一大江流域?该水利工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两则材料中涉及的事件对秦国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都江堰 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
答:岷江流域 防洪、灌溉、水运
答:商鞅变法和都江堰都为秦国走向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答: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启示: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