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22: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史料一
史料二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局限性:
中正官由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历史解释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促进古代教育的发展,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③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血缘到家世门第再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平公正。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科学、严密。
由血缘、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历史解释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
时空观念
三省职责
特点:
(1)三省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又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开干!
欧了
职能及运转:
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情景再现】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制?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国情怀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014·海南·3)史载,东晋时,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却被太尉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当堂检测
B
2:(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3:(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赋税制度
时空观念
结合地图,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造成严重的财政困难
史料实证
租庸调、两税法对比表
租庸调 两税法
征收依据 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民征收租庸调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征收标准 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征收方式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租” 每户按田亩纳米粟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 每户依户等缴纳户税
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丁可“纳绢代役”,称为“庸”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积极: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民控制。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史料实证
局限性:两税法确实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却也加剧了人民负担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背景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实质
影响
背景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意义
职责
特点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