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谈创造性思维》片段,完成各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dì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zī zī不倦地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chí zhī yǐ héng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 ”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3.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根深dì固 ②zī zī不倦 ③jí取 ④chí zhī yǐ héng
4.“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句中加点的“这种情况”指什么
5.作者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③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本二】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7.两文的论点有相通之处,却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8.【文本一】第②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9.【文本二】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10.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解。
一、综合性学习
11.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字、陈薇颁授勋章奖章。全国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获得表彰。
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受父亲影响立志治病救人;张伯礼中医学院毕业,深耕中医药学领域,传承创新中医制药技术;张定宇身患重疾,仍奋战在抗疫一线;女将军陈薇大学毕业后参军报国,研制疫苗,与病毒抗争。
有感于此,三班班委策划了“向英雄致敬,留青春风采”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有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
(1)拟写提纲——班委打算视频连线抗疫英雄,你最想采访谁?请按要求简单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采访人物
采访问题1
采访问题2
任务二:
(2)整理“对联”——从下面收集到的六个句子中精选四句,整理出两副对联,并抄写到下面横线上。
①赴战场甘洒热血 ②狂潮逆行除旧痂 ③危境重生迎新日
④守望相助护国泰 ⑤雷火双神佑武汉 ⑥南山钟岳镇江城
任务三:
(3)写“小议论”——围绕“青春和责任”话题,写一段80字以内的“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整。
二、现代文阅读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今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究,以惊人的天赋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侮辱虐待,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永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是要送给那些虽知我并不完美,却仍爱着我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有删改)
12.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3.作者是从① ;② ;③ 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4.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的错误认识破旧立新。
C.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D.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个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化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16.请你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17.对本文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可以任意调整顺序,因为四句话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B.文段最后一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C.本文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时,没有进行细致传神的描写,这是因为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服务的,强调语言的概括性。
D.除举例论证外,文段中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8.下面的两则材料能否作为本段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材料二】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C.顾颉刚是历史学家,不是作家。据此,答案为C。
2.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该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故答案为D。
3. 蒂 孜孜 汲 持之以恒 4.“这种情况”指“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5.学识渊博;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6.作者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后举例进行论证。
【解析】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①空:根深dì(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第②空:zī zī(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
第③空:jí(汲)取:吸取、吸收。
第④空: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后,视句意的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据此可以判断“这种情况”指上文所说的“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②段“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提出问题,下文进行解答;
根据第③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联系第④段“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可知,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6.本题考查论证思路。一般答题思路是文章首先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使用了什么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接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结合文章第①段“‘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可知,开头先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错误认识谈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结合“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知,指出了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培养创造性思维”;
结合第②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和第③段“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以及第④段“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可知,中间②③④段内容则是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最后结合第⑤段“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第⑥段“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可知,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论点“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积极进行尝试”。
7.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文本一】的论点是,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文本二】的论点是,生活中需要思索,(还含有努力探索新知,不断创新之意)。 8.论述用怀疑而辨别是非的方法对待书本和学问。 9.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0.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题干中的这句话,举例恰当,要说明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中心论点。
【文本一】的论点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该文段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①段论述了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而第②段则论述了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最后得出结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文本二】的论点为:生活中需要思索。第①段开篇点题,引用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直接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考”,点明中心观点。接着第②段列举了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了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经过深刻思索的,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
所以【文本一】和【文本二】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
8.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取与概括。
【文本一】第②段中,首先提出段内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再从反面论述: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是小结,又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根据“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可知,这段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一般为:“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而这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和思索后成功发明了电灯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0.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的事例,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即可。
示例:现在的书五花八门,很多理论不经证实便出现在了书本上,而且一些非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很可能有一些小的错误不能够及时的被发现了,这时我们需要自己去辨别,如果你盲目的相信了,便会越走越偏。所以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
11.(1)示例:
一空:了解钟南山的成长经历。
二空:钟南山
三空:您是怎样走上医学道路的?
四空:您出身于医学世家,请问您的家人对您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①上联:危境重生迎新日。下联:狂潮逆行除旧痂;
②上联:雷火双神佑武汉。下联:南山钟岳镇江城。
(3)示例:立志报国是每个青年的责任。责任心可让青年树立远大的志向,以报国为己任可使我们的青春更精彩。每个青年学生都应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前途紧密相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采访提纲。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可从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中选一位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进行采访。
然后确定采访目的。此次活动主题为“向英雄致敬,留青春风采”, 打算视频连线抗疫英雄。采访目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了解人物的成长经历;了解人物的抗疫故事……
最后根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的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用语要有礼貌。如采访目的是了解人物的抗疫故事,可围绕此目的提问:在抗击疫情的日日夜夜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研制疫苗,险象环生,你有遇到过令你此生难忘的事吗?作为医生,奋战在抗疫一线,你遇到最感动的事是什么?
(2)本题考查对联常识。
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如“危境重生”与“狂潮逆行”相对,“迎”与“除”相对,“新日”与“旧痂”相对,故“危境重生迎新日”与“狂潮逆行除旧痂”可组成一副对联。上联的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字必须是平声。“日”是仄声,“痂”为平声,因此,“危境重生迎新日”为上联,“狂潮逆行除旧痂”为下联。
同理,“雷火双神”与“南山钟岳”相对,“佑”与“镇”相对,“武汉”与“江城”相对,故“雷火双神佑武汉”与“南山钟岳镇江城”可组成一副对联。“汉”是仄声,“城”为平声,因此,“雷火双神佑武汉”为上联,“南山钟岳镇江城”为下联。“赴战场甘洒热血”和“守望相助护国泰”的句式不一致,不能组成对联。
(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围绕“青春”“责任”确定观点,观点必须鲜明正确。论述紧扣观点展开,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合理,结构要完整,可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行文。
示例:责任让我们的青春更绚烂。人正因为背负着责任,才成其为人。背负责任,让我们理解父母的不易;背负责任,使我们更有前进的动力;背负责任,使我们更易获得成功。让我们都主动承当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吧!加油,少年!
12.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13. 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 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14.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伽利略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分论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15.A
【解析】12.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出现在题目、首段或末段三个位置。根据文本题目“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联系首段中的“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可提炼中心论点: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13.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第③段中的“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⑤段中的“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直接提炼可得。
14.考查分析论证方法。
画线句举了伽利略为真理而奋斗、献身,引领近代科学发展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③段首句“有思想的人……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列举实例,可以使文本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15.A.根据第①段中“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可知,选项中的“必然”与“多半”表述错误。
故选A
1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7.A 18.①材料一能够作为本段论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希望人们有一点怀疑精神,与本文论点是一致的。
②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论据。所给材料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解析】16.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与提炼。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可从本段第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炼出“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7.本题考查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A.有误,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故选A。
18.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本段观点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材料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希望人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书中的知识,与本文论点是一致的。材料二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