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一、综合性学习
1.九年级一班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
(1)【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理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自强不息”的内涵:
(2)【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以让大家获得教益:如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jī)画粥,。(请你仿前例续写事迹,并用楷体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米字格内,不超过7个字。)
(3)【活动三: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第二位同学李红演讲的题目是《志当存高远》,第三位同学张鑫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梦想》。假如你是本次演讲活动的主持人王林,请你在李红演讲结束后,张鑫演讲之前说一段串词。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完成下面小题。
择善而从最重要
利哈乔夫
①择善而从最重要。
②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
③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
④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什么样的爱才叫智慧爱呢?我认为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爱,不能是盲目的,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懂得适时点醒骄横无礼的孩子,可能培养出一个明理谦逊的公民。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⑤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诚,对家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忠诚。
(节选自课后推荐篇目有删改)
2.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与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什么区别?
3.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判断它最适合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链接材料二】1934年,长征路上,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后,抵制了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牺牲时高呼:“告诉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
5.“人家都转了,我不转,还是朋友吗?”于是,盲目地跟着转发微信朋友圈,善良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秀”。请你结合本文观点评述这一现象。
一、综合性学习
6.某校开展以“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生会征集宣传标语,请你写一幅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
(2)学生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一次以“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的通知。通知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通知
全校各班级:
兹定于2019年5月22日下午4:00,【A】以班级为单位召集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集体观看宣传片、诵读英雄革命家书和分享家族英雄故事。要求各班级精心组织好这次主题班会,【B】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广泛动员师生参与。
【C】学生会2019年5月18日
①【A】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B】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改为“ ”。
③【C】处格式上有错误,修改意见是: 。
(3)九(1)班的小明同学想把本班主题班会的精彩内容传至学校网络平台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专区。请你代小明同学给学校网络平台管理员拟写一条短信。(要求不超过50字)
二、现代文阅读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在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B.文中多处运用古诗、流行语,使文章语言既生动风趣,又富有文学性。
C.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8.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9.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0.淮剧、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一粒米
林文钦
①一粒米能有多重?我一直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②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③米吃多了,就有了想法。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④对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作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园,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⑤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红楼梦》中也提到了红米、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作“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⑥关于米,还有不少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期,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杈,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⑦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⑧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粒米。
⑨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
(选自《意林》,有删改)
1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12.从引用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
13.作者为什么认为“一粒米”重如一座山,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4.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生活中有什么是你敬畏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1)示例:刚正不阿,坚强不屈;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直面挑战,磨砺意志。
(2)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3)示例:感谢李红同学的精彩演讲。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当放眼天下,志存高远,我们还应当顽强拼搏,放飞梦想。下面请欣赏张鑫演讲的《放飞青春梦想》,掌声有请。
【详解】(1)本题考查名句理解赏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为: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句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由此可见,“自强不息”精神内涵表现为刚正不阿,坚强不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为: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由此可见,“自强不息”精神内涵表现为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由此可见,“自强不息”精神内涵表现为直面挑战,磨砺意志。可据此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仿照“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画粥”格式,列举中国古代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事迹,合理即可。
示例:车胤囊萤夜读。
(3)本题考查节目串词。根据两个节目的相关主题进行衔接,合理即可。
示例:刚才李红激情澎湃的演讲让我们知道了青少年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怀远方。是啊,正值青春,就应该点燃梦想,下面,请聆听张鑫为我们演讲《放飞青春梦想》。
2.择善而从最重要。本文的“择善而从”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是选择有优点的人学习。 3.主要用了对比论证。将一味夸奖娇惯孩子的母亲和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作对比,突出论证了“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这个观点。 4.材料一作为第②段的论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观点是爱所有的人和第②段的观点“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相符合。(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二作为第⑤段的论据最合适,陈树湘牺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第⑤段的观点“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相符合。(意思相近即可) 5.表明自己的观点围绕“智慧”回答。
【解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观点分析。
由标题“择善而从最重要”,第①段“择善而从最重要”,第④段“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第⑤段“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可知,文章围绕“择善而从”展开论述,且明确这是“最重要”,据此可知本文的观点就是:择善而从最重要。由第②段“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可知,本文所说的“择善而从”是指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是:选择有优点的人学习。两者不同。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将“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与“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述两者培养的孩子结果的不同,从而更加突出第④段的分论点“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这样运用对比论证更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4.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
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种观点与第②段“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的观点是一致的,故材料一作为第②段的论据较为合适。
由材料二“抵制了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牺牲时高呼:‘告诉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可知,材料二例举陈树湘不被敌人高官厚禄所诱惑,英勇就义的事迹,表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这与第⑤段“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故材料二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较为合适。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作答时,结合第④段“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可知,真正的“智慧”应该保持理性、明辨是非,不能盲目从众,据此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跟着别人转发微信朋友圈,这是盲目从众的行为,不是智慧的表现,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明辨是非,不能让善良变成一种廉价的“秀”。
6.(1)示例:铭记英雄事迹,立志报效祖国。(意思对且符合主题即可)
(2)①“召集”改为“召开”。
②广泛动员师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
③日期应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3)示例:管理员,您好。我是九(1)班的小明,我想把本班主题班会内容上传至学校网络平台。请您告诉我如何上传,好吗?
【详解】(1)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基本要求:达到宣传鼓动目的,标语口号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宣传标语的格式: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灵活使用明喻、暗喻、比拟、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据此结合活动的主题“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来拟写即可。示例:崇尚英雄,争当英雄,报效祖国。
(2)考查通知的格式及语言的表达。①动宾搭配不当,“召开班会”为固定搭配,应把“召集”改为“召开”。②语序不当,应先广泛动员师生参与,才能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故应改为“广泛动员师生参与,实现班会活动全覆盖”。③通知的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署名在日期的上方。
(3)考查拟写短信的能力。短信的要求:①主题突出,问候祝福、交代事情等目的明确;②简明扼要,语言简洁;③语言得体,要注意礼貌,文明用语等。根据短信拟写要求及结合题干提供的内容进行拟写即可,要有称呼,要有问候语,交代清楚事件,最后要有署名,语气委婉有礼貌,不超过50字。根据题干可知,短信是写给学校网络平台管理员,那么称呼可写“管理员”,事件是“想把本班主题班会的精彩内容传至学校网络平台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专区”,署名是“九(1)班的小明同学”,据此按照短信及题干的要求来拟写即可。
7.C 8.文章第①段写各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9.首先提出“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观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作者观点,最后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0.【示例】拍摄与淮剧相关的视频,让更多人感受淮剧的唱腔魅力;制作“老虎鞋”伴手礼,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符合原文,原文第④段的表述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故选C。
8.本题考查分析首段作用的能力。
细读第①段可知,该段通过列举北京、广东、甘肃等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内容,从而引出下文关于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论述;从表达效果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本身又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才能焕发生命力”。
9.本题考查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理清段落的结构层次,并且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进行整理归纳即可。
细读第⑤段,思考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段首先提出“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的分论点,接着列举博物馆“打卡”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顾客青睐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作者观点,最后“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0.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认真审题,找准提建议的对象。细读文章,结合第⑤段和第⑥段内容理解分析,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尤其是目前通用的互联网平台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可。
由第⑤段“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可知,可以制作“老虎鞋”伴手礼并在网上发售;
由第⑥段“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可知,可以拍摄关于淮剧、老虎鞋的视频并上传网络。
11.粒米之恩既指“粒米”是身体的营养来源之恩,又指母亲的辛苦养育之恩。这样的恩情在作者心中无比伟大,堪比皓月之辉,突出了作者对米的感激、敬重之情和对母爱的深切感受和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12.引用诗句,既用诗意的语言凝练地赞美了米的来之不易、珍贵,又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米的敬畏之情和高度赞誉,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意思相近即可) 13.作者母亲捡米养育子女(米是儿时的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一粒米”包含了深深母爱和养育之恩;种子经过农民精心培育、收割、脱粒、脱壳才能成为米,“一粒米”来之不易是农民的血汗,是时间的结晶;汪曾祺描述不同人吃不同的米,“一粒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惜福、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红楼梦》《西厢记》中关于米的故事,“一粒米”有了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西方关于不珍惜粮食受到上帝惩罚的传奇典故,告诉我们要懂得惜福,存感恩之心;弘一大师眼里没有不好的东西,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米饭便觉得是好上加好,不息慢“一粒米”是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体现;一次我吃素斋的经过,表明对“一粒米”的珍惜是对世间万物都应有的敬畏之心。 14.能结合生活体验,谈到具体敬畏之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把“粒米之恩”与“皓月之辉”的价值相提并论,表现出粒米对人的恩情之大,之重要。
再联系“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可知,这里的粒米提供给我的身体营养之恩其实来自母亲,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份恩情能与皓月争辉,可见这样的恩情在作者心中无比伟大,不难看出,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米的感激、敬重之情,进而表达了对母爱、母恩的深切感受和赞美。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这美妙的语言一下就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把“米”比作精灵、种子、珍珠,也表明作者对米心情崇高的敬畏之情,对米对人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赞美,用“我也有这个感觉”强调了诗中的情感就是作者表达之意,强调要珍惜每一粒米的意含,同时,让文章更具文化韵味,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②段“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可知,米是儿时的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而作者母亲却是靠着捡米养育子女,“一粒米”包含了深深母爱和养育之恩;
从第③段“……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可知,种子经过农民精心培育、收割、脱粒、脱壳才能成为米,“一粒米”来之不易是农民的血汗,是时间的结晶;
从第④段“对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可知,汪曾祺描述不同人吃不同的米,“一粒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惜福、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
从第⑤段“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红楼梦》中也提到了红米、绿米……”可知,《红楼梦》《西厢记》中关于米的故事,“一粒米”有了文化底蕴和浓浓的诗意;
从第⑥段“关于米,还有不少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期,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西方关于不珍惜粮食受到上帝惩罚的传奇典故,告诉我们要懂得惜福,存感恩之心;
从第⑦段“……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可知,弘一大师眼里没有不好的东西,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米饭便觉得是好上加好,不息慢“一粒米”是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体现;
从第⑧段“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粒米”可得,一次我吃素斋的经过,表明对“一粒米”的珍惜是对世间万物都应有的敬畏之心。
14.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可参照本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敬畏的东西即可。
示例:生活中,最让我敬畏的是那些默默无闻了小草。小草,没有兰花那种淡雅的芬芳,没有柳树那婀娜的身姿,也没有梨花带雨的脸庞,然而,它却有坚韧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在每一个孤独的角落里,都可以看到小草的身影,在峭壁上,在石缝中,在沙漠里,都可见小草坚毅的身影。在荒无人迹的原野,一棵棵小草孤独的守望着,春去冬来,一岁一枯荣;坚忍不拔,春风吹又生。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