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02基础练
02 基础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心酸和悲凉。句中“弃置身”指白居易。
B.颔联中“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面对《水调歌头》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C.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3.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古文阅读
4.【力量汲取】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驻足观景,感悟古人情怀,汲取青春力量。
选文作者 写作背景 寄寓的情怀 汲取的力量
【甲】① 被贬 先忧后乐 ③
【乙】欧阳修 ②
一、古诗鉴赏
5.古代诗歌阅读。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本诗在描写方法上采用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
(2)下列对诗中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奠定了这一首羁旅诗的感情基调。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最能体现早行者的“早”。
C.颈联“槲叶落”“枳花明”表明作者所写的是秋季。
D.尾联借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古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五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树林阴翳
③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④是为五一尔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既老而衰且病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C.醒能述以文者/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D.是为五一尔/为人谋而不忠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9.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偷偷取笑他们。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脱,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10.【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A.有误,“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D.有误,“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有误,这两句诗分别用了姜子牙垂钓以期遇到贤主和伊尹被委以重任前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的典故,表现的是希望受到重用的思想。“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错误;
故选C。
4. 范仲淹 与民同乐 身处逆境,我们要坚守初心、积极进取。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①《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②根据【乙】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此文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③【甲】文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乙】文中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心胸旷达,【乙】文写欧阳修与滁人一同游乐,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另一方面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所以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被贬后所做,也都在文章中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旷达态度,所以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文章中面对困境中,仍然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5.(1)凫雁满回塘
(2)C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在描写方法上采用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所谓虚写之景,就是只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景色。最后两句“因思”一词指明这是作者的想象与回忆。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所以“凫雁满回塘”一句应是虚写。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有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表明作者所写的是春季。
故选C。
6. 情趣 遮盖 贬谪 这。 7.A 8.①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居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
②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9.B 10.甲:与民同乐(山水之乐)。乙: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
(2)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句意: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谪:贬谪;
(4)句意:这只是五个“一”。是:这。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表并列,均译为:并且;
B.代词,代指山水之乐/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介词,用/助词,表时间、方位之类的界限;
D.动词,是/介词,替;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
(2)是:这;岂:表反问,难道;为:是。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说明他们不了解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选B。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作者的“乐”在于山水之乐;根据“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对比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对比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根据乙文“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可知,作者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享受的是生活的乐趣。
【点睛】【甲】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乙】参考译文: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且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