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03巩固练
03 巩固练
一、理解性默写
1.用诗词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 ”。
(2)不管前路如何坎坷,世事如何难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说的“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根据关键词写诗句。
关键词:愿、思念、月。诗句: , 。(苏轼《水调歌头》)
二、古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菜根谭》
【材料二】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①,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②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材料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①贫窭(jù):贫乏,贫穷。②断齑:腌菜或酱菜。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
(2)微斯人
3.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简述材料三中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5.试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君子怎样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三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内容有删减)
6.对选文内容的表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作者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B.在中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方法为年号纪年和天干地支纪年。本文开篇以年号纪年。庆历,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C.记,古代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D.文中的“骚人”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离骚》,人们将屈原称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7.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百废具兴( ) 沙鸥翔集( )
8.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
9.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甲文中的画线语句。
10.甲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乙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12.范仲淹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范仲淹被赐予“文正”这一谥号的原因。
一、综合性学习
13.阅读完《湖心亭看雪》,九年级(1)班拟组织“走进西湖,走近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搜集诗词】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
(2)【活动二:补写对联】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挑选对联】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 下联:
二、古文阅读
文忠公逸事
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二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避名声而不居。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更:
(2)是为五一尔。 是:
(3)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B.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C.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D.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1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17.请根据选文及链接材料的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用原文词语或句子回答)。
【链接材料】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菱溪①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倒,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涠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演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②,西经皇道山③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④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⑤,尚有居溪旁者。
余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遵立于亭之南北。辛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菱(ling)溪:溪名,在滁州东北,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②永阳岭:在滁州北三里。③皇道山;在今安徽滁州东北十八里。④刘金:杨行密的部将。⑤编氓:平民。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往祀以为神
(2)西经皇道山下
(3)遂立于亭之南北
(4)亭负城面近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2)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尚有居溪旁者。
20.为何“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其一差小而尤奇 B.水涸而石出
C.惜其可爱而弃也 D.朝而往,暮而归
2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未氏,遂立于亭之南北。辛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材料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群人游也。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提到“滁人岁时嬉游”“滁人游”,作为太守,欧阳修不把关注点放在大事上,却放在老百姓的游玩上,是不是不务正业?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沧”“畔”“婵”等字的写法。
2.(1)只(2)如果没有 3.(1)君子的才华,好像珍贵的玉器珠宝一样要珍藏起来,不可以让人轻易知道。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抒情开头,引发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结尾一句又是单纯而强烈的抒情,议论抒情相互映衬。 5.材料一,体现出君子的内心正直伟岸,为人谦虚审慎:材料二,体现出君子坚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材料三,体现出君子宠辱不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他每天把两升粟米煮成一大锅粥。惟,只。
(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玉,像玉那样;韫,蕴藏;珠,像珠宝那样。
(2)重点词:尝,曾经;求,探求;或,或许;为,表现;何,为什么。
4.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材料三中“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强烈的感叹,是抒情。由开头的抒情引发后面的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议论中有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又是作者感叹,用反问的语气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又是抒情,照应前文的论述。因此,这个文段中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材料一“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君子心胸坦荡,光明正大,才华深藏,可见君子具有襟怀磊落、虚怀若谷的品质;
材料二中的范仲淹刻苦勤学,“断齑划粥”三年,体现了君子艰苦奋斗、坚强自立的品质;
材料三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君子宠辱不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襟和抱负。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心胸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正大,没有不可告人的事。君子的才华应该像珍藏的珍宝一样,不可轻易让人知道。
【材料二】
范仲淹读书时最贫穷,与一刘姓学生一起住在在长白山的僧房里,他每天把两升粟米煮成一大锅粥,隔夜粥凝固后,范仲淹就用刀把粥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十几根酱菜,备好半勺醋,再放少许盐,用锅加热后再吃,就这样度过了三年。
【材料三】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6.C 7. 同“俱”全,皆 停息 8.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 9.“衔”“吞”用词传神,运用拟人修辞,把洞庭湖人格化,使静景富有动态与活力,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10.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感慨;劝勉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含蓄表达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1.讽喻皇帝,赈济灾民,心忧受灾百姓;抚恤边民,使诸羌为宋效力;日夜谋划,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答出两点即可) 12.作《岳阳楼记》,文采斐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旷达胸襟;心忧百姓,敢于劝谏帝王,忠君爱民;能够赈济灾民,平定边患,为政有方;日夜谋划,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恪尽职守。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
故选C。
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百废具兴:所有废止的事业全都兴办起来。具:同“俱”,全、皆。
沙鸥翔集: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该句意思为:范仲淹做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仲淹为将”是一层完整的意思;“诸羌来者”做后面句子的状语,“推心接之不疑”是范仲淹的做法。故断为: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
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衔”“吞”用词传神,赋予洞庭洞以人的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描绘洞庭湖连接远处群山,吞吐长江之水,使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态与生机活力,描绘出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势磅礴的画面。
10.本题考查语句情感的分析。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反问句,作者用反问语气感慨: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其中这种人既指具有旷达胸襟和志存高远的古仁人,又暗指作者自己,同时也劝勉滕子京与之同道,语句间流露出作者知音甚少的感慨,又表达了自己要与古仁人一道为天下人分忧解难的远大理想抱负。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要求概括出乙文中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情节。
乙文中“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可知范仲淹心忧受灾的百姓,借宫中之人半日不食讽喻皇帝,要赈济灾民;
乙文中“招还流亡”,“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可知范仲淹抚恤边民,使诸羌为宋效力;
乙文中“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可知范仲淹日夜谋划,希望天下太平。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多元化理解。
从题干可知赐予“文正”这一谥号,需德才兼备,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千古流传,可见文采超群;
甲文中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其胸襟旷达;
乙文中范仲淹赈灾时“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并平定边患,可见其为政有方,德才兼备;
乙文中范仲淹劝谏帝王心忧百姓,可见他忠君爱民;
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中他“以天下为己任”,可见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恪尽职守。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项措施。元昊反叛时,范仲淹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第二年正月,上奏请求修筑承平、水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羌族和汉族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当初,元昊叛乱时,暗中诱使归附宋朝的羌人帮助自己。范仲淹到任后就奏请巡视边境,他以皇诏命的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给他们订立条约,羌族各部都接受了诏命,自此开始为宋朝效力。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
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等到吕夷简被罢官,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溢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
13.(1)【示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示例】横批:闲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3) ③ ①
【详解】(1)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识记积累,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作者即可。
示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示例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横批指挂贴在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心境的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以“闲人”自比,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的安闲自适、乐观旷达;
《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痴情于山水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淡泊孤寂的情趣。所以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为两文的点睛之笔,选取这二字作为横批即可。
示例:甲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能够解释出作者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乙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能够体现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故横批为:闲痴。
(3)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很明显“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切合茶社的地点;“佳茗似佳人”,强调了茶叶之好。对联还应该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子”读作“zǐ”,为三声,为仄声,“欲把西湖比西子”应为上联;“人”读作“rén”,为二声,为平声,“从来佳茗似佳人”应为下联;
“日高人渴漫思茶”中“思茶”为动宾短语;“尝尽溪茶与山茗”中“山茗”为偏正短语;“日高人渴漫思茶”与“尝尽溪茶与山茗”无法组成对联。
故上联选③,下联选①。
14.(1)更改 更换 更新 (2)这 (3)本来,固然 15.D 16.(1)您是想避名声而不居吗?所以才多次改变名号。
(2)我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姑且用来记录我的乐趣罢了。 17.自号醉翁的原因:①“饮少辄醉”②“年又最高”。
自号“六一居士”的原因:①“吾家藏书一万卷”②“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③“有琴一张”④“有棋一局”⑤“而常置酒二壶”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更,更改、更换;
(2)句意:这只是五个一。是,这;
(3)句意:我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固,本来,固然。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首先根据句子大意体会词语和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语法规则划分句子结构。本句大意为: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根据句中“此……者”能看出这是一个判断句,表示“这是……的人”,根据句意可以判断“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句意完整,是对“者”的修饰,因此在“庄生”“畏”前各断一处。因此断句为: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翻译准确,语句通顺。对于重点字词要做到字字有落实。
(1)子,你;逃,逃避;屡,多次;易,更改;
(2)吾,我;聊,姑且;志,记录;尔,罢了。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链接材料中“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可以看出,“醉”是因为“饮少辄醉”,“翁”是因为“年又最高”,因此自号是醉翁。
根据文中“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二壶”以及“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能够看出欧阳修有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两壶酒以及自己这么一个老翁,一共六个“一”,因此自号“六一居士”。
【参考译文】六一 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录我的乐趣罢了。”
【链接材料】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18.(1)作为(2)向西(3)于是,就(4)背靠,靠着 19.(1)到实地探求,如今并没有叫作荇溪的溪流。
(2)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平民,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20.因为这条小溪在历史上叫荇溪,只是后来杨行密占据淮南,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所以没有记载。 21.AC 22.示例:不是不务正业,这正反映了滁州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体现了欧阳修“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为:作为。
(2)句意: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句意: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遂:于是,就。
(4)句意: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负:背靠,靠着。
1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以地:根据地理位置;求之:探求它;所谓:所说的。
(2)散为:分散成为;编氓:平民:尚有:还有。
20.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可知,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是因为这条小溪在历史上叫荇溪,只是后来杨行密占据淮南,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所以没有记载。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却,表转折;
B.于是,表顺接;
C.却,表转折;
D. 无实意,表修饰关系。
故选AC。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可结合文章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从本文最后一句“辛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可知,将巨石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因为,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再联系“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群人游也。”的场面可知,滁州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而
不是不务正业,这正反映了滁州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而欧阳修不把关注点放在大事上,却放在老百姓的游玩上,正好体现了欧阳修“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唐朝会昌年间,滁州刺史李渍写过一篇《荇溪记》,说此水是从永阳岭流出来的,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到实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没有叫做荇溪的溪流。再向滁州人打听,人们都说:这条小溪就是荇溪。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这种说法于理是讲得通的。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