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11:50:22

文档简介

湖北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10分)
阅读
学习的动力
①目前, 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普遍状态是: 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焦虑感却很高, 教师对学生“不愿学、不愿多学、不愿自主学”的现状颇为担忧。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对知识本身缺少探求精神, 但仍旧坚持每天学习不辍,高度重视考试,强烈地渴求成绩和名次,努力成为优等生。这种“不快乐的努力学习”, 主要是因为学习动力来源于外在的推动, 是以得到他人好的评判为价值取向的。
②不可否认, 外驱力也是驱力, 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比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生, 好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可以从大山走到大城市。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 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 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 即使他拥有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想法, 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进大城市, 他也只能作罢。对当今的孩子而言, 外驱力尤显脆弱。
③在外驱力驱动下学习的学生, 尤其害怕面对考试, 他们对考试失败有种近乎“变态”的反应。因为他们是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而学的,没考好就要面对这些人的眼光。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 得到好成绩又成为学习的动力, 表面看来似乎是良性循环。殊不知, 一环复一环地自我加压, 让孩子难以体验到认知提升的快乐和疑惑解开的兴奋,有的只是焦虑体验, 焦虑指数不断提升, 最终可能在一次分数大跌后崩溃。
④这些孩子把课堂当作赛场,好好学习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优胜者,以为考试成绩可以证明他们将来人生的输赢, 为此拼命刷题, 减少睡眠时间。这看上去极具动力, 但整个过程中心理承受的是紧张、烦躁, 当别人强过自己时还可能出现愤怒的情绪体验, 总感觉背后有人在追赶自己, 害怕名次不保。
⑤仅靠外驱力驱动的学生, 每天神经紧绷地坚持学习, 如果哪一天他受了某种打击,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毫无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这个学生可能再也不愿参与学习的竞争甚至辍学,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为何曾经的优等生如今成了一个对学习避之不及的人。
⑥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驱力。内驱力不是为了某人某事去学习, 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 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功利性较弱, 有强烈的探求欲。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 且乐此不疲。有内驱力的孩子, 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在当今时代想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1.下列对学生由外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每天学习不辍, 但对知识本身缺乏探求精神。
B.高度重视考试, 希望以此获得好的成绩和名次。
C.渴望成为优等生, 以得到他人认可为学习目的。
D.不因学习过程不快乐而放弃, 学习依然积极主动。
2.下列对由外驱力驱动学习存在的弊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外驱力对没有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发挥的作用难以持久。
B.外驱力导致学生无法面对考试的失败, 进而也害怕考试。
C.外驱力导致学生总是处于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状态中。
D.外驱力的丧失可能会导致优等生变成不愿学习的学差生。
3.学习内驱力强的学生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D
2.A
3.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表述的要点,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表述的要点,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解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1. ABC .正确。
D .有误,由第⑥段"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驱力。内驱力不是为了某人某事去学习,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可知,"不因学习过程不快乐而放弃,学习依然积极主动"是内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现,并非外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述。
故答案为: D
2.A .由第②段"外驱力也是驱力,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可知,原文说的是外驱力对有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太持久,选项有误。
BCD .正确
故答案为: A
3.由第⑥段"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探求欲"可知,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由第⑥段"有内驱力的孩子,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可得:主动学习;由第⑥段"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且乐此不疲"可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故答案为: 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20分)
阅读
我们不一样
蒋曼
①代沟这个东西是必然存在的, 它让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真的好像活在两个世界。如今,它更加繁密。
②辛辛苦苦在厨房里把一条大鱼剖开, 去了鱼鳞, 挖去鳃, 对自己的手艺颇为得意, 这是我从小练出的技艺。女儿在一边看见了, 用一种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想不到, 你是这样的妈妈, 好残忍哟。而且宣布从此不再吃鱼。我都不敢给她说外公外婆会杀鸡杀鸭, 乡下的爷爷还会宰羊, 让她知道这样的家族技能, 她会不会从此把我们视为潜伏于人间的恶魔?
③女儿天性怕水, 学了好几个暑假的游泳, 也只会蛙泳, 而且必须戴上泳镜才愿意游,因为眼睛里稍微进点水, 她就紧张得不行。我让她把头抬出水面游,她很是不满,说那不是游泳的标准姿势。这种对规则的死板认同让我大伤脑筋。当初学游泳, 本是为了获得一门生存技能, 但看她现在的固执, 我无奈地说: 难不成以后落水了, 你非得要有一副游泳镜才能游得了?她也觉得荒谬, 可依然坚守规矩。现在小孩子练的童子功, 是钢琴、轮滑、乐高玩具、标准的蛙泳。而我们的童子功, 是杀鸡、剖鱼, 外加可以救命的狗刨式。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只是每天翻篇时, 忘记了日复一日之后就是长年累月。
④这些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中成长的孩子, 彬彬有礼, 遵守规则, 内心纯净。我们也乐于向他们展示精心建设的美好世界。但是,有时候你种下的花,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
⑤女儿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我们住的是老小区, 自行车棚没人看管, 家在二楼,车也不重,于是我让她周末把车搬回家里存放。本想搞个安全教育, 提醒她小心自行车被盗。结果, 女儿义正辞严, 说我心理阴暗, “现在还有谁偷自行车呀?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而且, 你竟然怀疑我们小区的人?”她嘲笑着我的经验。结果, 一周之后, 自行车果真丢失。我倒是有点幸灾乐祸, 只是这教训并不便宜, 还不知道沮丧的女儿到底能反思出什么道理, 也许她会说: 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⑥现在的新新人类, 批判和颠覆的功力与生俱来地娴熟。在街边时装店买衣服, 老板喊价500元, 我砍到了300元。女儿满脸的厌弃和不满, 一走出时装店, 就对我大加抨击:“ 你太狠心了,人家的店铺有租金、人工、水电, 肯定要贵一些嘛。你这样砍价太可恶了。”我一下子火了: 我的钱难道不是辛苦挣来的吗? 给的价格, 店家不能接受就不卖。如果她愿意卖, 就说明她这个价格还有赚的。吃我的、用我的, 还胳膊肘往外拐, 不为妈妈节约了钱而高兴,还视我为奸诈可恶的大反派。想到这些,悲从心起。我们的代沟不是沟,是高墙。我们养育着自己的背叛者, 不知该欣慰还是惶恐。
⑦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这是过去的童话。在大城市的霓虹中,白莲花云朵里的月亮早已消失,我们和孩子隔着相当漫长的岁月。不是时间,是不同的成长背景, 使得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
⑧那些把兔子、猪、羊当宠物养的孩子, 他们认识图片上的许多动物, 他们喜欢的自然是整齐的树林、干净的草坪和美丽的鲜花, 生机勃勃, 芳香扑鼻。我们不一样, 我们从真正的旷野中成长, 看到过幸福的晴川, 也恐惧黑夜中奇怪的声响, 被狗追着跑, 把猫撵上树, 抓得了黄鳝和泥鳅, 被蜜蜂叮过红包。在真正的田野上, 我们从不敢过于放肆。
⑨城市正成为巨大的温室, 孩子们那种属于本能的原始野性生命力在文明的洗涤中渐渐消失。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再不能传承下去, 即使在同一空间, 所有的告诫交错着过时。
⑩我们终究是不一样了。
4.第②段中对于剖鱼这件事, 两代人有着怎样不同的认识?
5.读第③段,作者认为导致两代人认知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6.第④段中, 作者为什么说“有时候你种下的花, 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
7.从全文看,作者在“我们不一样”的感慨中, 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答案】4.上一代认为是一种生活技能,下一代则认为是极为残忍的行为
5.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对规则的不同态度
6.对下一代强调世界美好的一面,反而让他们无法认清真实的生活。
7.希望下一代在保持内心纯净、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认清生活的真实;能保持旺盛的自然的生命活力;能传承上一代的生活经验。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要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词义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要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词义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4.根据题干信息,要求分析"两代人对于剖鱼这件事不同的认识",根据第②段"对自己的手艺颇为得意,这是我从小练出的技艺"我都不敢给她说外公外婆会杀鸡杀鸭,乡下的爷爷还会宰羊,让她知道这样的家族技能,她会不会从此把我们视为潜伏于人间的恶魔"可知,可归纳出:上一代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根据"女儿在一边看见了,用一种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妈妈,好残忍哟。而且宣布从此不再吃鱼"可知,在女儿眼中这是极其残忍的一件事情。
故答案为: 上一代认为是一种生活技能,下一代则认为是极为残忍的行为
5.根据第③段"现在小孩子练的童子功,是钢琴、轮滑、乐高玩具、标准的蛙泳。而我们的童子功,是杀鸡、剖鱼,外加可以救命的狗刨式。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只是每天翻篇时,忘记了日复一日之后就是长年累月"可知,造成这一代和上一代存在明显的代沟主要是因为"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故答案为: 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对规则的不同态度
6.根据题干信息"但是,有时候你种下的花,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中的"但是"可知,这是一处过渡句,在作答时要联系下文的内容。根据第⑤段"丢自行车事件"第⑥段"买东西砍价的矛盾"可知,在幸福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被保护得太好了,没有看到社会其实还有"黑暗"的一面。围绕"过度强调美好,反而让他们看不见真实的生活"角度答题,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对下一代强调世界美好的一面,反而让他们无法认清真实的生活。
7.根据⑥段"他们喜欢的自然是整齐的树林、干净的草坪和美丽的鲜花,生机勃勃,芳香扑鼻""恐惧黑夜中奇怪的声响,被狗追着跑,把猫撵上树,抓得了黄鳝和泥鳅,被蜜蜂叮过红包。在真正的田野上,我们从不敢过于放肆"可归纳出:既能保持心中纯真的美好,永旺盛的生命活力,又能认清现实生活的真相;根据第⑨段"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再不能传承下去,即使在同一空间,所有的告诫交错着过时"可知,作者同时也希望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去一悲佳承下来的右兰的生活经验应该继承并发扬。
故答案为: 希望下一代在保持内心纯净、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认清生活的真实;能保持旺盛的自然的生命活力;能传承上一代的生活经验。
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各题。
阅读
祥子没去端碗, 先把钱掏了出来:“ 四爷, 先给我拿着, 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
刘四爷用眉毛梢儿问了句:“ 哪儿来的?”
祥子一边吃, 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
“哼,你这个傻小子!"刘四爷听完, 摇了摇头。
“拉进城来, 卖给汤锅, 也值十几多块一头; 要是冬天驼毛齐全的时候, 三匹得卖六十块!”
祥子早就有点后悔, 一听这个, 更难过了。可是, 继而一想, 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 有点缺德; 他和骆驼都是逃出来的, 就都该活着。什么也没说, 他心中平静了下去。
虎姑娘把家伙撤下去, 刘四爷仰着头似乎是想起点来什么。忽然一笑, 露出两个越老越结实的虎牙:“ 傻子, 你说病在了海甸?为什么不由黄村大道一直回来?”
“还是绕西山回来的, 怕走大道教人追上, 万一村子里的人想过味儿来, 还拿我当逃兵呢!”
刘四爷笑了笑, 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了来的呢, 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 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 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 不能不小心, 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 老头子放了心。
“怎么办呢?” 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
“听你的!”
“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 似乎是说:“ 自己买上车, 还白住我的地方?!”
“不够! 买就得买新的!” 祥子没看刘四爷的牙, 只顾得看自己的心。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答案】8.祥子把卖骆驼的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再买一辆新车。
9.老实(忠厚),善良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小说所给内容抓住住人物、事件的核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人物身份;然后根据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8.结①段"祥子没去端碗,先把钱掏了出来:'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⑦段""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可归纳概括,本选段主要讲的是祥子将买骆驼的三十块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以后攒够了钱,再买一辆车。
故答案为: 祥子把卖骆驼的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再买一辆新车。
9.联系③段"可是,继而一想,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有点缺德:他和骆驼都是逃出来的,就都该活着。什么也没说,他心中平静了下去"、第④段""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可知,祥子善良正直、体面要强、老实忠厚。
故答案为: 老实(忠厚),善良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
10.阅读
秋晴西楼
[宋]刘敞
清风卷阴翳, 广野露秋毫。
木落山觉瘦, 雨晴天似高。
开窗置樽酒, 看月涌江涛。
高卧淹湖海, 非关气独豪。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清风”指卷走阴云、带来晴天的秋风,“广野”写出西楼视野开阔。
B.颔联“山觉瘦”和“天似高”写出了秋天雨后天晴给人的萧条凄清的独特感受。
C.后两联诗人“高卧”西楼,对窗饮酒, 借助描绘壮阔景色, 抒发心中的豪气。
D.全诗描绘了诗人秋日放晴之时登临西楼所见之景,表达了对秋日美景的沉醉之情。
【答案】B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 ."萧条凄清"有误。"木落"而觉山瘦,"雨晴"而天高气爽,颔联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秋天雨后初晴的景象。树木凋零,山峦变得瘦弱,雨后晴天的高远天空给人以开阔之感。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赏析,赏析诗句,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分析其表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阅读
战国赵将李牧, 常居雁门, 备匈奴。以便宜置吏, 市租①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 习骑射, 谨烽火, 多间谍, 厚遇战士, 约曰:“ 匈奴入盗, 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 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 李牧如故。赵王召之, 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 杜门不出,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 臣如前, 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 至, 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 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 不用, 皆愿一战。于是, 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 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②五万人、控弦者③十万人, 悉勒兵习战, 大纵畜牧, 人民满野。匈奴来, 佯败不胜, 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 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 张左右翼以击之, 大破之, 杀匈奴十万余骑, 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 匈奴不敢犯赵边。 (选自《百战奇略》)
【注释】①市租:收取租税。 ②百金之士: 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③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匈奴 备: 防备
B.赵王让李牧 让: 责备
C.牧称疾, 杜门不出 杜: 封闭
D.以数千人委之 委: 委托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A.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B.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C.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D.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时严禁将士主动出击入侵掠夺的匈奴兵,只准退守固垒。
B.李牧的策略, 不仅迷惑了匈奴人, 也瞒过了赵王, 误认为他畏敌怯战。
C.面对新将领受挫失利的局面, 被重新起用的李牧, 采取主动迎敌的策略。
D.李牧乘匈奴入侵军骄纵不备的时候, 集中优势兵力, 一举击败匈奴军。
14.将第五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击数牛享士, 习骑射, 谨烽火, 多间谍, 厚遇战士。
【答案】11.D
12.B
13.C
14.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题,要读懂文章大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附参考译文】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需要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11. ABC .正确;
D .句意:把几千人丢弃而退走。委:丢弃;
故答案为: D
12.本句句意: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岁余"点明时间,"每出战"点明"匈奴来"时新的将领采取的办法,"数不利"点明整体的结果,"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具体点明失利的后果;
故断为: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故答案为: B
13.ABD .正确;
C .根据"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可知,李牧被赵王强行起用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并非主动迎敌
故答案为; C
14.重点词有:日,每天;享,享用、食用;习,训练;谨,小心地。句意: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故答案为: 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六、依据要求,完成各题。(15分)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胚胎(péi) 癖好( pǐ) 风雪载途(zài)
B.归咎(jiù) 追溯(sù) 束手无策(shù)
C.殷红(yīn) 绮丽(qǐ) 惟妙惟肖(xiào)
D.两栖(qī) 镂空(lòu) 气息奄奄(yǎ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 péi "应为" pēi tāi";
B .全部正确;
C ." yin "应为" yān ";
D ." yan "应为" yǎn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
羊有跪乳之情, 鸦有反哺之义, 而人也应有 之念。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 终留下人生的一大 ,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 此刻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 父母, 父母。
A.尽孝 缺憾 回报 感恩 B.尽孝 遗憾 感恩 回报
C.孝顺 遗憾 回报 感恩 D.孝顺 缺憾 感恩 回报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第一个空需对应"跪乳、反哺",故应填"尽孝",排除 CD 。第二个空,"子欲孝而亲不待"应为"遗憾",最后两个按语序来说,应先"感恩",才能"回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境语感。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包括意思的不同,情感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等,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即可作出选择。
1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巨变的历史机会, 应该勇敢地去选择符合自己梦想的事业。
B.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正在加快恢复增长, 既有量的合理增长, 也有质的有效提升。
C.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 这次全会无疑是面向历史又面向未来的盛会。
D.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选项,搭配不当。把“机会”改为“阶段”。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辨析病句时先通读句子,提取句子主干,判断主要成分是否完整;再辨析内在搭配、用词、语序、前后句意等是否恰当;最后分析句子的结构、逻辑等层面是否清晰。常见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或赘余,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
1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在别的国家, 城市化和汽车普及化是两个阶段。但在中国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叠加的,这就导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B.网格员大事小事都要管, 需要有责任心和奉献意识,只有把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能让居民感受到党和正府的关怀。
C.五一假期首日, “北京南-淄博”火车票开售1分钟即售罄,“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点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
D.要想当好干事创业的“领头羊”, 改革创新的“开山斧”,为民解难的“孺子牛”,需要我们带头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 转变作风。
【答案】A
【知识点】句号;逗号
【解析】【分析】A选项,“两个阶段”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此处是一般性停顿,而且后边的“这”是对前边语意的承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常见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比如: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话要用引号。
1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②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 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③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绿色生活理念,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保护生态平衡。
④例如,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气候异常; 空气污染造成雾霾天气, 危害人体健康; 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加剧饥荒和贫困。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第①句讲述引发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第②句提出“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第③句得出结论;第④句列举例子。
分析选项,首句锁定在①和②中,对比发现:第①句“这种现象”有代词,不适合放在开头;第②句提出问题,是总起句,适合作首句。所以排除C和D。
A和B的差异在:④和①的顺序不同。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第④句紧承第②句的话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然后跟第①句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得出③的结论,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所以顺序是: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答这类题,先通读所有句子,确定每句话的主要信息;再结合选项缩小首句范围,确定首句;然后根据关键词(代词、关联词、重复词等)寻找句子之间的内部联系,确定捆绑句;最后尾句兜底,通读全文,代入验证。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音乐人李宗盛拍了一部记录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在这部记录片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他的人生经历, 直接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一生中一步一步每一个脚印带他来到了今天, 成就今天的他。
是的,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 或叙述生活经历, 或论述其中道理, 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 自拟标题, 不少于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一)审题立意。
李宗盛的纪录片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结合材料“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可确定本文的立意: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当走好人生每一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文章选材
体裁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但内容要充满正能量,情感必须积极向上。若写记叙文,可以是记叙青春成长路上的得失成败、喜悦哀伤、泪水汗水等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深化文章主题。若写成议论文,先明确中心论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后通过列举一些名人珍惜光阴、克服苦难的事迹或名言进行论证,也可通过论述“珍惜机会、克服困境终成长”和“虚度光阴、耽于享受终失败”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三)范文点评
作者选择了写议论文。全文观点明确,论证严密、结构紧凑。开头用吉鸿昌的名言引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就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接着对文章论点进行进一步解释,明确“不仅要走好成功时的每一步,更要走好失败时的每一步”的态度,紧接着列举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的事例进行事实论证,引用雪莱、普希金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的同时展示作者较强的课外储备。最后,作者结合自身现实表达自己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先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心,确定写作主题。再结合日常积累与自身实际选材,注意谋篇布局和详略安排。
1 / 1湖北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调研考试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10分)
阅读
学习的动力
①目前, 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普遍状态是: 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焦虑感却很高, 教师对学生“不愿学、不愿多学、不愿自主学”的现状颇为担忧。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对知识本身缺少探求精神, 但仍旧坚持每天学习不辍,高度重视考试,强烈地渴求成绩和名次,努力成为优等生。这种“不快乐的努力学习”, 主要是因为学习动力来源于外在的推动, 是以得到他人好的评判为价值取向的。
②不可否认, 外驱力也是驱力, 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比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生, 好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可以从大山走到大城市。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 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 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 即使他拥有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想法, 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进大城市, 他也只能作罢。对当今的孩子而言, 外驱力尤显脆弱。
③在外驱力驱动下学习的学生, 尤其害怕面对考试, 他们对考试失败有种近乎“变态”的反应。因为他们是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而学的,没考好就要面对这些人的眼光。努力学习是为了好成绩, 得到好成绩又成为学习的动力, 表面看来似乎是良性循环。殊不知, 一环复一环地自我加压, 让孩子难以体验到认知提升的快乐和疑惑解开的兴奋,有的只是焦虑体验, 焦虑指数不断提升, 最终可能在一次分数大跌后崩溃。
④这些孩子把课堂当作赛场,好好学习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优胜者,以为考试成绩可以证明他们将来人生的输赢, 为此拼命刷题, 减少睡眠时间。这看上去极具动力, 但整个过程中心理承受的是紧张、烦躁, 当别人强过自己时还可能出现愤怒的情绪体验, 总感觉背后有人在追赶自己, 害怕名次不保。
⑤仅靠外驱力驱动的学生, 每天神经紧绷地坚持学习, 如果哪一天他受了某种打击,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毫无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这个学生可能再也不愿参与学习的竞争甚至辍学,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为何曾经的优等生如今成了一个对学习避之不及的人。
⑥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驱力。内驱力不是为了某人某事去学习, 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 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功利性较弱, 有强烈的探求欲。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 且乐此不疲。有内驱力的孩子, 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在当今时代想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就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1.下列对学生由外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每天学习不辍, 但对知识本身缺乏探求精神。
B.高度重视考试, 希望以此获得好的成绩和名次。
C.渴望成为优等生, 以得到他人认可为学习目的。
D.不因学习过程不快乐而放弃, 学习依然积极主动。
2.下列对由外驱力驱动学习存在的弊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外驱力对没有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发挥的作用难以持久。
B.外驱力导致学生无法面对考试的失败, 进而也害怕考试。
C.外驱力导致学生总是处于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状态中。
D.外驱力的丧失可能会导致优等生变成不愿学习的学差生。
3.学习内驱力强的学生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20分)
阅读
我们不一样
蒋曼
①代沟这个东西是必然存在的, 它让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真的好像活在两个世界。如今,它更加繁密。
②辛辛苦苦在厨房里把一条大鱼剖开, 去了鱼鳞, 挖去鳃, 对自己的手艺颇为得意, 这是我从小练出的技艺。女儿在一边看见了, 用一种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想不到, 你是这样的妈妈, 好残忍哟。而且宣布从此不再吃鱼。我都不敢给她说外公外婆会杀鸡杀鸭, 乡下的爷爷还会宰羊, 让她知道这样的家族技能, 她会不会从此把我们视为潜伏于人间的恶魔?
③女儿天性怕水, 学了好几个暑假的游泳, 也只会蛙泳, 而且必须戴上泳镜才愿意游,因为眼睛里稍微进点水, 她就紧张得不行。我让她把头抬出水面游,她很是不满,说那不是游泳的标准姿势。这种对规则的死板认同让我大伤脑筋。当初学游泳, 本是为了获得一门生存技能, 但看她现在的固执, 我无奈地说: 难不成以后落水了, 你非得要有一副游泳镜才能游得了?她也觉得荒谬, 可依然坚守规矩。现在小孩子练的童子功, 是钢琴、轮滑、乐高玩具、标准的蛙泳。而我们的童子功, 是杀鸡、剖鱼, 外加可以救命的狗刨式。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只是每天翻篇时, 忘记了日复一日之后就是长年累月。
④这些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中成长的孩子, 彬彬有礼, 遵守规则, 内心纯净。我们也乐于向他们展示精心建设的美好世界。但是,有时候你种下的花,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
⑤女儿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我们住的是老小区, 自行车棚没人看管, 家在二楼,车也不重,于是我让她周末把车搬回家里存放。本想搞个安全教育, 提醒她小心自行车被盗。结果, 女儿义正辞严, 说我心理阴暗, “现在还有谁偷自行车呀?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而且, 你竟然怀疑我们小区的人?”她嘲笑着我的经验。结果, 一周之后, 自行车果真丢失。我倒是有点幸灾乐祸, 只是这教训并不便宜, 还不知道沮丧的女儿到底能反思出什么道理, 也许她会说: 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⑥现在的新新人类, 批判和颠覆的功力与生俱来地娴熟。在街边时装店买衣服, 老板喊价500元, 我砍到了300元。女儿满脸的厌弃和不满, 一走出时装店, 就对我大加抨击:“ 你太狠心了,人家的店铺有租金、人工、水电, 肯定要贵一些嘛。你这样砍价太可恶了。”我一下子火了: 我的钱难道不是辛苦挣来的吗? 给的价格, 店家不能接受就不卖。如果她愿意卖, 就说明她这个价格还有赚的。吃我的、用我的, 还胳膊肘往外拐, 不为妈妈节约了钱而高兴,还视我为奸诈可恶的大反派。想到这些,悲从心起。我们的代沟不是沟,是高墙。我们养育着自己的背叛者, 不知该欣慰还是惶恐。
⑦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这是过去的童话。在大城市的霓虹中,白莲花云朵里的月亮早已消失,我们和孩子隔着相当漫长的岁月。不是时间,是不同的成长背景, 使得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
⑧那些把兔子、猪、羊当宠物养的孩子, 他们认识图片上的许多动物, 他们喜欢的自然是整齐的树林、干净的草坪和美丽的鲜花, 生机勃勃, 芳香扑鼻。我们不一样, 我们从真正的旷野中成长, 看到过幸福的晴川, 也恐惧黑夜中奇怪的声响, 被狗追着跑, 把猫撵上树, 抓得了黄鳝和泥鳅, 被蜜蜂叮过红包。在真正的田野上, 我们从不敢过于放肆。
⑨城市正成为巨大的温室, 孩子们那种属于本能的原始野性生命力在文明的洗涤中渐渐消失。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再不能传承下去, 即使在同一空间, 所有的告诫交错着过时。
⑩我们终究是不一样了。
4.第②段中对于剖鱼这件事, 两代人有着怎样不同的认识?
5.读第③段,作者认为导致两代人认知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6.第④段中, 作者为什么说“有时候你种下的花, 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
7.从全文看,作者在“我们不一样”的感慨中, 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各题。
阅读
祥子没去端碗, 先把钱掏了出来:“ 四爷, 先给我拿着, 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
刘四爷用眉毛梢儿问了句:“ 哪儿来的?”
祥子一边吃, 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
“哼,你这个傻小子!"刘四爷听完, 摇了摇头。
“拉进城来, 卖给汤锅, 也值十几多块一头; 要是冬天驼毛齐全的时候, 三匹得卖六十块!”
祥子早就有点后悔, 一听这个, 更难过了。可是, 继而一想, 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 有点缺德; 他和骆驼都是逃出来的, 就都该活着。什么也没说, 他心中平静了下去。
虎姑娘把家伙撤下去, 刘四爷仰着头似乎是想起点来什么。忽然一笑, 露出两个越老越结实的虎牙:“ 傻子, 你说病在了海甸?为什么不由黄村大道一直回来?”
“还是绕西山回来的, 怕走大道教人追上, 万一村子里的人想过味儿来, 还拿我当逃兵呢!”
刘四爷笑了笑, 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了来的呢, 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 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 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 不能不小心, 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 老头子放了心。
“怎么办呢?” 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
“听你的!”
“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 似乎是说:“ 自己买上车, 还白住我的地方?!”
“不够! 买就得买新的!” 祥子没看刘四爷的牙, 只顾得看自己的心。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
10.阅读
秋晴西楼
[宋]刘敞
清风卷阴翳, 广野露秋毫。
木落山觉瘦, 雨晴天似高。
开窗置樽酒, 看月涌江涛。
高卧淹湖海, 非关气独豪。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清风”指卷走阴云、带来晴天的秋风,“广野”写出西楼视野开阔。
B.颔联“山觉瘦”和“天似高”写出了秋天雨后天晴给人的萧条凄清的独特感受。
C.后两联诗人“高卧”西楼,对窗饮酒, 借助描绘壮阔景色, 抒发心中的豪气。
D.全诗描绘了诗人秋日放晴之时登临西楼所见之景,表达了对秋日美景的沉醉之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阅读
战国赵将李牧, 常居雁门, 备匈奴。以便宜置吏, 市租①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 习骑射, 谨烽火, 多间谍, 厚遇战士, 约曰:“ 匈奴入盗, 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 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 李牧如故。赵王召之, 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 杜门不出,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 臣如前, 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 至, 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 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 不用, 皆愿一战。于是, 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 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②五万人、控弦者③十万人, 悉勒兵习战, 大纵畜牧, 人民满野。匈奴来, 佯败不胜, 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 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 张左右翼以击之, 大破之, 杀匈奴十万余骑, 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 匈奴不敢犯赵边。 (选自《百战奇略》)
【注释】①市租:收取租税。 ②百金之士: 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③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匈奴 备: 防备
B.赵王让李牧 让: 责备
C.牧称疾, 杜门不出 杜: 封闭
D.以数千人委之 委: 委托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A.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B.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C.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D.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时严禁将士主动出击入侵掠夺的匈奴兵,只准退守固垒。
B.李牧的策略, 不仅迷惑了匈奴人, 也瞒过了赵王, 误认为他畏敌怯战。
C.面对新将领受挫失利的局面, 被重新起用的李牧, 采取主动迎敌的策略。
D.李牧乘匈奴入侵军骄纵不备的时候, 集中优势兵力, 一举击败匈奴军。
14.将第五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击数牛享士, 习骑射, 谨烽火, 多间谍, 厚遇战士。
六、依据要求,完成各题。(15分)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胚胎(péi) 癖好( pǐ) 风雪载途(zài)
B.归咎(jiù) 追溯(sù) 束手无策(shù)
C.殷红(yīn) 绮丽(qǐ) 惟妙惟肖(xiào)
D.两栖(qī) 镂空(lòu) 气息奄奄(yǎn)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
羊有跪乳之情, 鸦有反哺之义, 而人也应有 之念。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 终留下人生的一大 ,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 此刻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 父母, 父母。
A.尽孝 缺憾 回报 感恩 B.尽孝 遗憾 感恩 回报
C.孝顺 遗憾 回报 感恩 D.孝顺 缺憾 感恩 回报
1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巨变的历史机会, 应该勇敢地去选择符合自己梦想的事业。
B.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正在加快恢复增长, 既有量的合理增长, 也有质的有效提升。
C.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 这次全会无疑是面向历史又面向未来的盛会。
D.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
1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在别的国家, 城市化和汽车普及化是两个阶段。但在中国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叠加的,这就导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B.网格员大事小事都要管, 需要有责任心和奉献意识,只有把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才能让居民感受到党和正府的关怀。
C.五一假期首日, “北京南-淄博”火车票开售1分钟即售罄,“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点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
D.要想当好干事创业的“领头羊”, 改革创新的“开山斧”,为民解难的“孺子牛”,需要我们带头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 转变作风。
1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②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 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③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绿色生活理念,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保护生态平衡。
④例如,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气候异常; 空气污染造成雾霾天气, 危害人体健康; 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加剧饥荒和贫困。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音乐人李宗盛拍了一部记录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在这部记录片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他的人生经历, 直接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一生中一步一步每一个脚印带他来到了今天, 成就今天的他。
是的,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 或叙述生活经历, 或论述其中道理, 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 自拟标题, 不少于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表述的要点,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表述的要点,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解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1. ABC .正确。
D .有误,由第⑥段"学习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内驱力。内驱力不是为了某人某事去学习,而是由内而外的驱动力""它不会被外力摧垮、不会'熄火',它是融进血液、刻在骨髓里的个人特质"可知,"不因学习过程不快乐而放弃,学习依然积极主动"是内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现,并非外驱力驱动的学习状态的表述。
故答案为: D
2.A .由第②段"外驱力也是驱力,同样可以驱使学生投入学习""但这种驱力有阶段性、有具体目标,它很可能不太持久、不太扛压"可知,原文说的是外驱力对有具体学习目标的学生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太持久,选项有误。
BCD .正确
故答案为: A
3.由第⑥段"内驱力强的孩子一般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探求欲"可知,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由第⑥段"有内驱力的孩子,他们在任何学校都会努力读书"可得:主动学习;由第⑥段"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且乐此不疲"可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故答案为: 功利性较弱,有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答案】4.上一代认为是一种生活技能,下一代则认为是极为残忍的行为
5.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对规则的不同态度
6.对下一代强调世界美好的一面,反而让他们无法认清真实的生活。
7.希望下一代在保持内心纯净、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认清生活的真实;能保持旺盛的自然的生命活力;能传承上一代的生活经验。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文阅读;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要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词义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要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从词义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4.根据题干信息,要求分析"两代人对于剖鱼这件事不同的认识",根据第②段"对自己的手艺颇为得意,这是我从小练出的技艺"我都不敢给她说外公外婆会杀鸡杀鸭,乡下的爷爷还会宰羊,让她知道这样的家族技能,她会不会从此把我们视为潜伏于人间的恶魔"可知,可归纳出:上一代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技能;根据"女儿在一边看见了,用一种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妈妈,好残忍哟。而且宣布从此不再吃鱼"可知,在女儿眼中这是极其残忍的一件事情。
故答案为: 上一代认为是一种生活技能,下一代则认为是极为残忍的行为
5.根据第③段"现在小孩子练的童子功,是钢琴、轮滑、乐高玩具、标准的蛙泳。而我们的童子功,是杀鸡、剖鱼,外加可以救命的狗刨式。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只是每天翻篇时,忘记了日复一日之后就是长年累月"可知,造成这一代和上一代存在明显的代沟主要是因为"生活的背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故答案为: 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对规则的不同态度
6.根据题干信息"但是,有时候你种下的花,不一定会开出想象的样子"中的"但是"可知,这是一处过渡句,在作答时要联系下文的内容。根据第⑤段"丢自行车事件"第⑥段"买东西砍价的矛盾"可知,在幸福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被保护得太好了,没有看到社会其实还有"黑暗"的一面。围绕"过度强调美好,反而让他们看不见真实的生活"角度答题,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对下一代强调世界美好的一面,反而让他们无法认清真实的生活。
7.根据⑥段"他们喜欢的自然是整齐的树林、干净的草坪和美丽的鲜花,生机勃勃,芳香扑鼻""恐惧黑夜中奇怪的声响,被狗追着跑,把猫撵上树,抓得了黄鳝和泥鳅,被蜜蜂叮过红包。在真正的田野上,我们从不敢过于放肆"可归纳出:既能保持心中纯真的美好,永旺盛的生命活力,又能认清现实生活的真相;根据第⑨段"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再不能传承下去,即使在同一空间,所有的告诫交错着过时"可知,作者同时也希望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去一悲佳承下来的右兰的生活经验应该继承并发扬。
故答案为: 希望下一代在保持内心纯净、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认清生活的真实;能保持旺盛的自然的生命活力;能传承上一代的生活经验。
【答案】8.祥子把卖骆驼的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再买一辆新车。
9.老实(忠厚),善良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小说所给内容抓住住人物、事件的核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文段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人物身份;然后根据文段中与人物相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8.结①段"祥子没去端碗,先把钱掏了出来:'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把点零钱又放在衣袋里"、⑦段""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可归纳概括,本选段主要讲的是祥子将买骆驼的三十块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以后攒够了钱,再买一辆车。
故答案为: 祥子把卖骆驼的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准备再买一辆新车。
9.联系③段"可是,继而一想,把三只活活的牲口卖给汤锅去挨刀,有点缺德:他和骆驼都是逃出来的,就都该活着。什么也没说,他心中平静了下去"、第④段""刚吃了两碗老豆腐!'他表示出一点礼让"可知,祥子善良正直、体面要强、老实忠厚。
故答案为: 老实(忠厚),善良
10.【答案】B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 ."萧条凄清"有误。"木落"而觉山瘦,"雨晴"而天高气爽,颔联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秋天雨后初晴的景象。树木凋零,山峦变得瘦弱,雨后晴天的高远天空给人以开阔之感。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赏析,赏析诗句,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分析其表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1.D
12.B
13.C
14.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题,要读懂文章大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附参考译文】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需要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11. ABC .正确;
D .句意:把几千人丢弃而退走。委:丢弃;
故答案为: D
12.本句句意: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岁余"点明时间,"每出战"点明"匈奴来"时新的将领采取的办法,"数不利"点明整体的结果,"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具体点明失利的后果;
故断为: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故答案为: B
13.ABD .正确;
C .根据"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可知,李牧被赵王强行起用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并非主动迎敌
故答案为; C
14.重点词有:日,每天;享,享用、食用;习,训练;谨,小心地。句意: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故答案为: 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
15.【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 ." péi "应为" pēi tāi";
B .全部正确;
C ." yin "应为" yān ";
D ." yan "应为" yǎn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要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辨析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16.【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第一个空需对应"跪乳、反哺",故应填"尽孝",排除 CD 。第二个空,"子欲孝而亲不待"应为"遗憾",最后两个按语序来说,应先"感恩",才能"回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境语感。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包括意思的不同,情感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等,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即可作出选择。
17.【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选项,搭配不当。把“机会”改为“阶段”。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辨析病句时先通读句子,提取句子主干,判断主要成分是否完整;再辨析内在搭配、用词、语序、前后句意等是否恰当;最后分析句子的结构、逻辑等层面是否清晰。常见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或赘余,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等。
18.【答案】A
【知识点】句号;逗号
【解析】【分析】A选项,“两个阶段”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此处是一般性停顿,而且后边的“这”是对前边语意的承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常见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比如: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话要用引号。
19.【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通读句子,第①句讲述引发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第②句提出“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第③句得出结论;第④句列举例子。
分析选项,首句锁定在①和②中,对比发现:第①句“这种现象”有代词,不适合放在开头;第②句提出问题,是总起句,适合作首句。所以排除C和D。
A和B的差异在:④和①的顺序不同。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第④句紧承第②句的话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然后跟第①句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得出③的结论,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所以顺序是: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答这类题,先通读所有句子,确定每句话的主要信息;再结合选项缩小首句范围,确定首句;然后根据关键词(代词、关联词、重复词等)寻找句子之间的内部联系,确定捆绑句;最后尾句兜底,通读全文,代入验证。
20.【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一)审题立意。
李宗盛的纪录片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结合材料“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可确定本文的立意: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当走好人生每一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文章选材
体裁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但内容要充满正能量,情感必须积极向上。若写记叙文,可以是记叙青春成长路上的得失成败、喜悦哀伤、泪水汗水等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深化文章主题。若写成议论文,先明确中心论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后通过列举一些名人珍惜光阴、克服苦难的事迹或名言进行论证,也可通过论述“珍惜机会、克服困境终成长”和“虚度光阴、耽于享受终失败”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三)范文点评
作者选择了写议论文。全文观点明确,论证严密、结构紧凑。开头用吉鸿昌的名言引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就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接着对文章论点进行进一步解释,明确“不仅要走好成功时的每一步,更要走好失败时的每一步”的态度,紧接着列举史铁生、贝多芬、霍金的事例进行事实论证,引用雪莱、普希金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的同时展示作者较强的课外储备。最后,作者结合自身现实表达自己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先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心,确定写作主题。再结合日常积累与自身实际选材,注意谋篇布局和详略安排。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