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诸 葛 亮
诫 子 书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诵读,感知内容。
1、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目标一:
学会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感知文意
夫(fú)
澹泊(dàn bó)
冶(yè)
遂(suì)
庐(lú)
学会诵读 节奏规律:1、虚词后停顿;2、主语后停顿;3、意义单位后停顿。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感知文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在诵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同桌交流。不能解决的提出来。
交流积累
诫:警告,劝人警惕。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记一记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记一记
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说一说
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了解人物,理解内容。
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他对儿子的深切教诲。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二:
了解作者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了解作品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写作背景
(1)含义:诫体文是古代实用文体之一,有诫某、诫某书、诫某诏(敕)、家诫、女诫等不同称谓。诫体文大都含有叮嘱、规劝、告诫、警诫、命令等内容,其施用对象多为子侄后辈和下属臣吏。诫子书和家诫类文章的主旨,基本上是对子弟后辈进行警诫、教诲;内容多为谨言慎行、修身养性、慎独守志、择友严交等。
(2)特点:
①求“真”说真话,用真情;
②尚“简”,文字简洁,形式简朴。朴实无华,文笔明快;
③用“比”,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去就取舍;
文体知识 诫体文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试分析作者说理的思路。
1、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阐述“静”的价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3、正面论述静对学、才、志的影响:学须静
(1)才: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成才必须学习;
(2)学:实现志向的途径(核心);
(3)志:有志才可成学。
4、反面论述不“静”的影响: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彰显静的价值。
5、谆谆教诲,反面论述:强调惜时勤学,不能荒废学业。
主要内容
静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观点?请结合具体句子说一说。
2、行文思路上: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
(1)文章开篇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
(2)接着,对“静”的价值进行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3)然后,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4)接着,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彰显出“静”的价值。
(5)最后,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1、具体句子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对比不“静”的两种表现,突出“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彰显出“静”的价值。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品味语言,探究疑难。
1、诵读体会文章语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的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文章难点。
学习目标三:
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观察文章句式上的特点,把你喜欢的句子圈画出来,同桌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诵读交流
语言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2、双重否定句式: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加强语气,强调不受世俗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所想,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强调学、志、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整句:全文以整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难点探究
1、怎样从全文中理解“静”?
2、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认为哪些不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和品格的培养是有害的。
4、文中将静、学、志、才四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什么?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难点探究
(1)“淡泊”“宁静”是“静”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是其反面表现。
(2)“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3)“静”是学习的前提。在宁静专一的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深入地思考,可以反思自己的作为。
(4)要做到“静”,需要“淡泊“,也就是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5)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1、怎样从全文中理解“静”?
难点探究
(1)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
(2)理解: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就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2、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难点探究
(1)“淫慢”,放纵懈怠: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2)“险躁”,轻薄浮躁: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还有害于品格的培养。
3、作者认为哪些不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和品格的培养是有害的。
难点探究
(1)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有志方可成学,为学需要静;学习方能增长才干,成才需要学习。
4、文中将静、学、志、才四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什么?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旨上: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一封信,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写法上: 1、对比手法,正反论证; 2、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课堂小结
1、课下梳理本课学习的文言文词语,口译全文;
2、整理笔记;3、朗读背诵全文。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