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06: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了解作者--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1920年-2016年) ,美国心理学家、作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有:《内在的宇宙》《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多部著作传世。
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词或值得摘录的词写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可就字音、字形或词义角度分析)
交流积累
读一读
训 诫
迂 回
嶙 峋
啜 泣
突 兀
目 眩
jiè

lín xún
chuò qì

xuàn
1、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2、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3、突兀:高耸的样子。
4、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5、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6、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记一记
默读圈点勾画,把握基本内容。
1、继续学习默读,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
2、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一:
默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1)默读课文,然后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针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
1、快速回想课文内容,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示例:七月的一天,我和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其他小伙伴纷纷回家,但是我害怕得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慢慢爬下悬崖。
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1)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
(2)画出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体会其真实、细腻的特点。
(3)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
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
(1)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
(2)时间顺序:“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暮色中”
(3)空间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整体感知
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3随后:信心大增
2继而:信心萌发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描摹人物心理的语句
整体感知
细腻、真实地写出了“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
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
(1)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2)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3)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4)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整体感知
遇到困境时,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多角度复述,深入认识思路。
1、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内容,进行情节梳理。
2、把握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思路,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目标二:
2、默读课文,多角度复述。
请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进行复述。
(2)按照“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
复述课文
(1)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进行复述。
示例:
(1)起因:多年前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和一群小伙伴相约去爬一座悬崖。
(2)发展:我鼓起勇气努力攀爬,却在中途停了下来,再也不敢往前走一步。
(3)高潮:朋友带着爸爸来接我,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一步慢慢爬下悬崖。
(4)结局:我收获到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复述课文
为了保证叙事的主干清晰有致,且血肉丰满,作者设置了伏笔和悬念,你能找出来吗?
伏笔:
(1)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2)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伏笔和悬念
悬念:
(1)“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
(4)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
吸引读者兴趣,引起读者对人物处境、情节发展的关切。
(1)按照“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
示例:
(1)冒险:小伙伴玩厌了游戏,相约去爬一座悬崖,我不想当胆小鬼,跟着来到了悬崖边。
(2)入险:仰望峭壁,我开始心生怯意,鼓起勇气努力攀爬,却在中途停了下来,紧张,害怕,再也不敢往前走一步,只能伏在一块石头上,不敢动弹。
(3)脱险:杰里带着爸爸来接我,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一步慢慢爬下悬崖,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
复述课文
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我”的心理的。
(1)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2)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3)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心理描写
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我”的心理的。
“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和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
心理描写
描写非常细腻真实。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阵阵眩晕,仿佛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逼迫着“我”要掉下去。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写出“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己哭了也不知道,大脑也停止了思考,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文章主旨。
1、重点阅读结尾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多角度探究文章主旨。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学习目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主旨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换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你会有新的发现。除了上面的主旨外,你还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主旨
示例1:从父亲的教育方式上
思考:父亲目睹“我”伏在悬崖上,为什么不用长梯(这极有可能)把“我”抱下来,而是引导“我”一步步爬下来?
参考:父亲是想让儿子明白在他的一生中是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的,只有勇敢的面对,才能获得成功,因此不把孩子抱下来。
换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你会有新的发现。除了上面的主旨外,你还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主旨
示例2:从“我”对待父母的要求上
思考:“我”从小体弱,八年来一直有病,而且心里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结果在伙伴的怂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上悬崖而历险,陷入两难境地,你如何看待“我”的不听话?
参考:明白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是出于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勇于挑战自己。
换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你会有新的发现。除了上面的主旨外,你还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主旨
示例3:从小伙伴们对待“我”的态度上
思考:当“我”遇到困难或危险时,跟“我”一起爬悬崖的还有五个小男孩,他们对待“我”的语言行为各不相同,你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该如何对待朋友?
参考:把小伙伴一个人抛在悬崖上,自然是不对的,应该批判。应该鼓励朋友,帮助朋友战胜困难。也要注意考虑孩子心理单纯的特点,在他们眼中,只有勇敢与否,怯懦和软弱是他们所看不起的。
主旨上:本文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表达如何对待困难的道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成小困难,然后一个个克服,最终就能战胜大困难,直至实现人生理想。
写法上:1、细节描写; 2、对比手法; 3、点睛议论。
课堂小结
课外阅读艾尔玛·邦贝克(美)的《父亲的爱》,比较与课文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