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文成公主入藏
乾隆皇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秦朝
汉朝
CONTENTS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01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02
03
目录
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0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氐
匈奴
乌 桓
羌
西南夷
南越
东
越
1.民族分布
①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②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
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一)秦朝
2.管理措施:
设官
管理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概念解析
军事防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行政管辖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1)中央:
(2)地方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2).边疆管理:
①汉匈关系
汉初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北击匈奴
东汉初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匈奴汉化
89年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燕然勒铭
西北:
政策:设管理机构与屯田
a.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东北: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西北:
屯戍政策;
设置田官,
戍卒屯田
②行政管辖
b.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c.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设屯田官,分民屯和军屯
结合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朝在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1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材料2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资治通鉴》
(2)影响: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
(1)政策:屯戍政策
合作探究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根据图片和P63的【历史纵横】归纳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共同开发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内迁)。
2.西晋灭亡后,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通婚杂居,相互影响(民族交流)。
3.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汉化政策)。
4.南方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共同开发)。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壹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朝
唐朝
宋朝
谯国夫人名冼英(512-601),广东高凉人(今茂名),是中国南北朝至隋朝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百越首领。 589年,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她一生审时度势,忠义为国,维护统一,让岭南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后人敬重。被周恩来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隋朝
吐谷浑
党项
流求
机构: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
鸿胪寺:接待礼仪
民族:
突厥、吐谷浑、党项
政策:
(1)西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岭南:册封谯(qiao)国夫人
(3)边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二、隋唐至两宋民族关系
(一).隋朝
机构: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
鸿胪寺:接待礼仪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忠义为国,维护统一,深得后人敬重。
民族:突厥、吐谷浑、党项
隋朝时期的形势图
政策:
(1)西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岭南:册封谯(qiao)国夫人
(3)边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华夷一体,四海一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华夷一体
1.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
2.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1) 西北各族人民称其为“天可汗”
(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华夷一体
(2) 西南吐蕃地区——和亲、会盟
(3)西南南诏地区:南诏国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
(4)设置机构,统一进行管理
思考:唐朝的民族交往方式有哪些?
和亲、会盟、册封 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战争 归服唐朝(西北边疆各族) 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设置机构:
概念解析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三)两宋时期:
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带来怎样的影响?
1.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
影响: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03
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明朝
清朝
元朝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壹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①“行汉法”
②民族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阅读教材,归纳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③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④设置行省,征发徭役
忽必烈
(二)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归纳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①中央:设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方位 管辖和交往方式
北方
东北
西北
西南
西藏
②地方:
与蒙古战和,筑长城,置军镇(九边);开设马市和边境贸易
管辖女真族,设奴儿干都司、卫、所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所
任命土司治理西南少数民族
管辖藏族,封授僧俗首领,设羁縻机构,开展茶马互市
三、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二)明朝
东北:设都司、卫、所
(奴儿干都司)
设土司
修长城设九边
开放马市贸易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三、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军事上: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
经济上: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是正常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不过生意上的往来要受长城关隘是否打开的影响。
三、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三)清朝
1.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地方:
(1)蒙古: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2)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3)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满蒙联姻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改土归流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乾隆称赞满蒙联姻
东临太平洋
西跨葱岭
南至南海诸岛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湖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
探讨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1)政治隶属: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羁縻政策:秦朝设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
(2)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代榷场。
(3)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4)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
(5)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
宋辽的“澶渊之盟”。
(6)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0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先秦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
华夏文明与城外有交往
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城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秦汉
1.陆路:
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 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1)印度南部: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1. 秦汉时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汉代的丝绸之路
读图思考:
1、结合课本,指出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2、结合所学总结汉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汉朝外交特点
(1)中外交往水陆并举。
(2)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3)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隋唐
1.原因: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2.陆路:
(1)西域: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西亚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 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
3.海路:
(1)东南亚:隋朝常骏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 隋唐时期
唐朝对外交通和人员往来图
读图思考:
1、结合课本及地图,指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件
2、总结唐朝外交的特点。
隋炀帝
裴矩
帝复令矩往张掖,......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隋书 裴矩传》
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唐朝外交特点
(1)范围广、领域全,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2) 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3)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宋朝
1.原因: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2.路线:
(1)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2)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3)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全面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政治:
①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政府制定了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科技: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五)元朝
特点: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六)明清
1.朝贡体制: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贸易开始缓慢转型。
《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谈判基础上订立的。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
阅读材料思考,指出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的表现。
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
知识拓展:朝贡贸易
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具有等级色彩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由官方垄断、控制
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ui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知识总结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发端
巩固
繁荣
分裂
重建
加强,奠定版图
统一多民族国家
秦
汉
隋唐
两宋
元
明
清
打通丝绸之路
对外交流空前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对外贸易发展
朝贡贸易、逐渐走上闭关锁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