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89年开始专业写作。主要作品有《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huī)下
广袤 (mào) 赘(zhuì)余 窗棂(líng ) 坍(tān)塌
要诀(jué) 困厄(è) 襟(jīn)怀 驰骋(chěng)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不知所措
林林总总
俯拾即是
词语解释
再读课文 感知内容
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放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的自身。
第一部分( 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 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 7—9 ): 第一间小屋,盛放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2层( 10—14): 第二间小屋,盛放着我们的事业。
第3层(15—18):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的自身。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
精读课文 探讨赏析
1.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
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的心灵活动空间的思考。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3.第1自然段里的“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三个短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它们对应上文的“大地、海洋和天空”。
4.为什么要建第二间精神小屋?作者认为要怎样去建?第二间小屋的理想效果是什么?
(1)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即事业的重要性)。
(2)人们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规划好自己的事业。
(3)使人生和事业缤纷和谐相得益彰,小屋坚固优雅。
首先是寻找阶段,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6.第三间小屋盛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7.如何理解第三间小屋盛放的“自身”?
明确:
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即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8.概括第18、19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9.文章结尾“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你打算在精神大厦里安放些什么呢?
把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友谊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这样我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辽阔啊!
课堂总结
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写作特点:
2.文笔细腻,意蕴深厚。
3.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毕淑敏语录
1.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2.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3.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