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20题,共40分)
1.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使外轮损失1 300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2.在洋务运动后期,虽然军事工业依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因为资金困难等原因,又提出了“求富”口号,开始发展一些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据下面的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面对边疆的严峻形势,采取的举措有( )
①组建新式洋枪队 ②创建近代海军
③设立台湾行省 ④派左宗棠收复新疆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据统计,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开办期间,销售西书83454本。另据1878年汇编的《译书事略》,西书主要涉及技术工程领域。读西书、求西学的时尚新风反映了( )
A.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B.洋务运动将学习西学付诸“自强”实践
C.戊戌变法在思想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D.新文化运动利用“科学”思想启迪民智
6.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7.分析图中的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甲午战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年财政收入的对比(1895年)
A.清朝经济比日本发达 B.中国的经济负担沉重
C.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中国新开放通商口岸
8.史学家蒋廷黻把近代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的现象形容为“引狼入室”。“引狼入室”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9.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清朝北洋海军基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将士浴血抗敌、为国捐躯,谱写出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全军覆没发生在( )
A.平壤战役中 B.黄海战役中
C.旅顺战役中 D.威海卫战役中
10.《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诗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面临“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公车上书
C.绍兴起义 D.《时务报》的发表
12.“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这段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13.1898年,“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其中,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物是( )
A.刘光第 B.杨深秀 C.康广仁 D.谭嗣同
14.有人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是‘跪着造反’,这暗示着变法必将失败。”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
C.变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例律
15.青岛市某中学正在组织近代名人展,这是其中一组人物。本组图片可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6.“神助拳,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 洋鬼子全杀尽, 大清一统定江山。”此歌谣反映出义和团的性质是(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爱国运动
17.义和团运动使西方侵略者感受到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也因此使西方各国改变了侵略的方式。最能体现侵略方式改变的是( )
A.清政府赔款9.8亿两白银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8.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联合国军
19.图一、图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A.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B.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C.侵略者开始资本输出 D.外国侵略者首次攻陷北京
20.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西方某些国家错失疫情防控良机,上演让中国付出“新庚子赔款”的闹剧。近代史上,列强曾强迫清政府签订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史称“庚子赔款”。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判断题(第21题4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判断。(4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侵略 英国 英法联军 日本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根源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影响 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四场侵略战争集中发生中在18—19世纪。( )
(2).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 )
(3).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从内容上看都涉及赔款和割地。( )
(4).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写满了中国人的屈辱,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缩影。( )
三、材料分析题(第22题9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8分,第25题16分,共5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迫使这个长期封闭的东方古国向世界开放,并给它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中国社会在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很多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然而他们寻求经验教训或思想资源的方向不再是回头看,而是眼光向外……这样一种从纵向到横向的眼光转移,是一个至少以千年计的根本性大变……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135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主权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读书人”从“夷务”到“洋务”这一认知转变的史实分别是什么?(4分)
(3)请用句话概括中国人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核心内容。(2分)
2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史料实证 甲午之因】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家国情怀 英雄之颂】
材料二
【历史解释 甲午之殇】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航 速(海 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具 火炮 总数 /门 鱼雷 艇数 /艘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
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时空观念 马关之耻】
材料五
(1)“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 “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3分)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4分)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分)
(4)【跨学科·地理】材料五中哪幅图片中的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说明了什么 (2分)
24.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2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42 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 玩银 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1885~1913 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 10 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 家 英国
水电 19 家 日本
纺织 16 家 德国
食品 39 家 俄国
机器造船 7 家 资金合计 1 .3 亿元
共计 113 家
材料三
到了 1901 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 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
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 中 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 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 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 无知, 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 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 100 多 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 沦为半殖民地, 备受外强欺辱。
——温家宝 2007 年 11 月 19 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 概括“城下之盟” 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末,列强能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得益于哪 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 你同意材料三中“到了 1901 年,它(清政府) 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
(1).B
(2).B
(3).C
(4).A
22.【答案】(1)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
(2)史实: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了洋务运动的实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内容: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等等
23.【答案】(1)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或蓄意挑起)。
(2)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4)图2。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24.【答案】(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2分)
(2)康广仁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有: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规模太大或包揽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光绪皇帝软弱无权(皇帝无实权;维新派手中无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对政治形势认识不清。(4 分)
徐中约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有: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康梁没有政府供职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康有为没运用过政治权势;两人没有从政经验。)(2 分)
(3)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2分)
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理由:回忆录是记述者本人作为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均有较高史料价值。(2 分)
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2 分)
(4)时代背景的变化;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史料的占有情况;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意思相近即可。(4分)
25.【答案】(1)名称:《南京条约》。损害主权领域: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同意这一观点;理由: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势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