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登高
素养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 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
杜甫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题目解说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诵读明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思考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悲
课文探究
思考2:首联写登高俯仰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些特写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画面: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特点:凄凉、清冷的意境
情感:“哀”。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颔联·画意
意境:
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思考3:颔联中“落木”“长江”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落木”写其木叶尽脱,着“无边”二字,既充分展示出境界之阔远,更渲染出在广远的空间中疾风席卷落叶的气势;
写长江,着“不尽” “滚滚”四字,不仅展现出万里长江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的广远空间,而且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
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的景象,使人自然联想起在广阔宇宙中生命凋衰的阔大悲凉;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的景象,也同样极易唤起在悠悠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生命的消逝的联想,从而为诗的后幅抒写“悲秋”之情做好了充分铺垫。
思考4:颔联的景物描写中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
借景抒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空
“百年”:
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万里”:地之远也
“常”:久旅也
“秋”:时之惨凄
作客
“独”:无亲朋
“台”:高迥处也
作客
常
秋天
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乡
晚年
多病的
独自
登台
颈联尾联·诗情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羁旅之苦
二悲:常年漂泊
三悲:秋景荒凉
四悲:远离故土
五悲:渺小无助
六悲:孤独无依
七悲:多病缠身
八悲:身已衰老
思考5:请具体分析一下颈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颈联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秋之绪顿时涌上心头。与上一联相互照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6: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
“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正是这种“苦恨”(人生艰难)使自己白发日多。
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独自登高望远,无限悲凉之意袭上心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颈联尾联·诗情
喜也喝酒
忧也喝酒
内容小结
主旨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评
杜诗——主体情感、风格
?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诗——主体情感、风格
情感:
忧生忧世
忧国忧民
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
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
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
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
最上者,因其对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会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称为“圣”了。
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唐诗的江山》
课堂训练
1、下列对《登高》的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对风、天、猿、渚、沙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 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常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霜鬓”正是他思虑艰难国运的结果。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景选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答案:D 解析:“由景选情”分析错误,应是“由情选景”。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
3.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名句是“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