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一场“言志”的对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因为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纵横
D.愿为小相焉 相:国相
D.“愿为小相焉”中的“相”为“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
B. 风乎舞雩 (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
C. 因之以饥馑(因为)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戴着礼帽)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C.因:接续 接下来又有饥荒
D.端:穿着礼服
端服
端直方正的君子风范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风乎舞雩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何以哉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知尔
D.子路率尔而对曰 赤,尔何如
同“于”的用法,介词,在)
B.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则何以哉(做)
C.宗庙之事,如会同(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 如或知尔(假如)
D.子路率尔而对曰(形容词词尾)
赤,尔何如(第二人称代词)
①
②
③
④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
曾点字皙,年龄不详。
(后人推断少孔子二十岁)
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①
②
③
④
冉有
子路
曾皙
公西华
探讨孔子对学生回答
反馈出不同态度的原因?
文本研读
1、 子路“率尔而对”
夫子哂之
“哂”既有微笑义,
又有讥笑义。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陵暴孔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2、孔子为何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没有当场给予反馈?
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评论什么,大概觉得是平平无奇,亦或是老生常谈,索然无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写相思不要就写相思,
也不要再写什么,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茶饭不思。
可以写
梦中夏日的荷花亭边,阵阵荷香中,我弹琴,你舞姿翩翩,远处一片红霞满天。
在曾皙的描绘中,我们仿佛在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惠风和畅,春光明媚中来到沂水旁,心无旁骛的沐浴,气定神闲的吹风,悠然自得的歌咏。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一句叙事性的描述,是一幅太平盛世图,生动活泼,踏春赏青,水中沐浴,除灾求福,咏春而归,呈现给我们生命的充实和欢乐:阳光下,春风里,人们沐浴、唱歌、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令人们向往。
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礼治”的最高境界。
夫子喟然叹曰
在孔子的身后,有一个令他寝食难安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乱世!
礼崩乐坏
温馨和谐的画面,在当时礼崩乐坏,诸侯间争伐不断,叛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显得尤为不真实,曾皙所描绘的画面,是孔子心中最珍贵也是最难以实现的梦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追寻大道,虽苦犹甜。
道路虽然坎坷曲折,
但目标清晰不变!
只有真正把天下苍生放在心底之人,只有对整个人类抱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有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忧虑,也才会在需要他担当之时,哪怕是螳臂当车,哪怕是飞蛾扑火,也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孔子最后壮志未酬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却不是历史的悲剧,而是历史的幸事。在他之后一个个的担当者接续奋斗,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在当时他们或许微若尘埃,但却落满华夏的史册,最终放出耀眼的光芒。
上天若不降下孔子,中国的历史将万古如长夜!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治国。
孔子必然知道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不倒,一定离不开军事的强大,百姓的富足和文明的建设,
强兵、富国、外交很重要,但治国为了什么?国家的盛衰最后体现在哪里?
曾皙比前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目光投到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上。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
高考作文要有比较高的站位,要有“大我”意识,要站在一个大视野、大境界、大格局中思考自己的成长,探讨人生的价值。
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漫溯历史长河,见证新时代发展,探寻从未停止,姿态向来万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又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孔子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进而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国两千年,这些思想,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川流不息,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