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谏逐客书
李斯
“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一文中评价战国纵横游说之士的文辞,这些人以言辞为能,鼓动唇舌便能煽动天下,可以说不亚于刀枪剑戟之利。所以,游说人主,施行主张成为战国时期各国人才的一大盛事。李斯便是其中一位。然而对于李斯而言,最为关键的也是最负盛名的一次进言并不是攻城略地或合从缔交,而是解决自身的一次危机。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谏逐客书》来一探究竟。
1.走近作者
李斯( -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从厕鼠和仓鼠的对比中获得人生启示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史记》
李斯的“老鼠哲学”
李斯原是楚国一个掌管乡间文书的小吏,观察厕所老鼠和粮仓老鼠不同遭遇,悟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老鼠哲学”,觉得如果一直待在乡下,即使再有才华,充其量也是一只优秀的厕所老鼠而已,所以他要寻找心目中的“粮仓”。于是他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环顾天下,认定只有秦国才是有可能实现荣华富贵的“粮仓”。来到秦国后,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得到秦王赏识,当上秦国为其他诸侯国人设立的最高官职“客卿”。逐客令下,“李斯议亦在逐中”,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这样被赶走,于是在最后关头写了这篇给秦王的书信。
2.写作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3.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从《文选》、《古文辞类纂》这类通行的选本来看,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上行公文的范本。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性质和功能有所不同: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①缪公(mù)②蹇叔(jiǎn)③殷盛(yīn)
④鄢(yān)⑤郢 (yǐng)⑥成皋(gāo)
⑦膏腴(yú)⑧穰侯(rǎng)⑨太阿(ē)
⑩纤离(xiān)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gǎo)
搏髀(bì ) 黔首(qián)
4.文本解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哪一句话能够表现出来?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
(2)文章结构层次怎么划分?每一层又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异邦客卿而使秦国强大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段:以物类比,重物轻人。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爱的珍宝、音乐、美色,都是出自别国。而在用人问题上却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三段:阐明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四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3)文章中引用了哪些任用客卿的事例?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秦缪公
用五子
由余:晋人,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缪公设计收买,助其破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之媵臣,陪嫁至秦。中途逃亡至宛(yuan,南阳),为楚人所获。穆公爱其才,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时百里奚已70多岁,穆公与之连谈三天,觉其有才,委以重任,号称“五羖(gǔ)大夫”。
蹇叔:百里奚向穆公荐好友蹇叔,穆公派人重金迎请,封上大夫。
丕豹、公孙支:均为晋人,入秦后为大将和大夫。
张仪
连横事秦
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
连横: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秦惠文王派张仪拆散齐、楚联盟,贿赂楚怀王宠臣靳尚,许诺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不听陈轸反对,与齐绝交,秦、齐联合,大败楚国。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异邦客卿而使秦国强大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段:以物类比,重物轻人。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爱的珍宝、音乐、美色,都是出自别国。而在用人问题上却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三段:阐明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四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作者竭力陈述异国的珍宝、音乐等,有什么作用?
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华美的辞藻、整饬典雅的句式,读来气势恢宏,颇有纵横家雄伟豪迈的气概。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异邦客卿而使秦国强大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二段:以物类比,重物轻人。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爱的珍宝、音乐、美色,都是出自别国。而在用人问题上却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三段:阐明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四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分析“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句的作用。
(4)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史实论证(举例论证)——秦国国君重用客卿的事实
类比论证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将危害秦国)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客有功于秦)
(5)本文的劝谏艺术
A.伴君如伴虎:劝谏的难度(比干、屈原等);
B.此文的成功之处: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拓展:生活中劝说艺术:
1.先理解后分析劝导
2.站在对方的立场讲话
3.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言简意赅,切中问题实质
5.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