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主题式联读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01
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诗是文学领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其中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璀璨星河里熠熠生辉的两颗明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典的作品,每一首都堪称绝唱,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0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并理解李白、杜甫内心复杂深沉的情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03
学习任务一:预习自测,知人论世
学习任务:预习自测,知人论世
赏析唐诗,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
1.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离川,在各地漫游。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了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一生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人生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还有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其中。
2.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又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独自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后的第三年,杜甫就病逝于漂泊在湘江的船上。
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了。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住过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4.《登高》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04
学习任务二:诵读品悟,吟咏诗韵
学习任务:诵读品悟,吟咏诗韵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对诗歌内容的了解逐渐加深,对诗歌独特韵味的体悟也会随之加深,深刻体会李白和杜甫不同诗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
05
(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
1.播放范读,用心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听明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诵读指导:《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举例示范:
(1)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2)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3)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訇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2.放声学读,吟咏诗韵。
3.推荐朗读,展示成果。推荐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静听,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06
(二)诵读品悟《登高》
(二)诵读品悟《登高》
1.美美地听,听读正音
啸(xiào) 萧(xiāo) 渚(zhǔ) 繁(fán) 鬓(bìn) 潦(liáo) 浊(zhuó)
2.美美地读,读准节奏
【诵读指导】七言句的节拍通常有两种方式:①XX一XX一X一XX,②XX一XX一XX一X。如: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3.美美地吟,吟出情感
3.美美地吟,吟出情感
听、看多媒体配乐吟诵视频,集体学习吟诵,学生个人展示。
提示:根据诗意,吟读出感彩。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做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07
学习任务三:赏析品味,缘景明情
学习任务:赏析品味,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是指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1.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神境仙界,迷离惝恍。
(1)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的心情怎样?试简要分析。
景象: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2)诗人描绘的洞天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景交融,物皆着我色彩。
(2)诗人描绘的洞天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特点:浪漫色彩,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08
2.品读《登高》:沉郁顿挫,苍凉雄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每一种意象只用一个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通过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在这一联中,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品读《登高》:沉郁顿挫,苍凉雄浑
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
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
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以叠词、虚词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一句融《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09
抓住关键,体会诗风
抓住关键,体会诗风
“飘然思不群”是杜甫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概括。《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010
学习任务四:撰写文学短评,表达生命高雅诗意。
学习任务:撰写文学短评,表达生命高雅诗意。
学习目标:写文学短评是本单元的任务,对民族生来说,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给出明确而清晰的概念与写作角度,让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抓住一个或多个角度写短评。从引发学生梳理诗歌角度和内容,到思考文学短评的角度,到写简短的文学短评,到交流修改,最后形成较标准的文学短评范文,让学生对这种文学样式有个明确清晰的掌握。
011
四、作业设计
四、作业设计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撰写文学评论。
参考角度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