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与《致云雀》联读 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红烛》与《致云雀》联读 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3: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品鉴诗中的青春象征与青春对话
——《红烛》与《致云雀》联读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诗歌中的“对话”表达。
2.理解诗歌中的红烛和云雀意象的象征意义。
3.感受《红烛》中诗人献身祖国、为国牺牲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致云雀》中诗人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今天,我们将《红烛》和《致云雀》放在一起来学习,大家思考一下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理由有哪些呢?
标题
内容
手法

《沁园春 长沙》:山、林、江、舸、鹰、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洪涛
《红烛》:红烛
《致云雀》:云雀
群意象
核心意象
意境
特点
温故知新
比较两个意象
从诗歌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看,这是两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
特点: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寄托)
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任务一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红烛的“色”
赤诚、热烈、忠诚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
(2)红烛的“光”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矛盾
醒悟
坚定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流泪之因
根本原因:
现实原因:
残风
次要意象:
象征着反动势力,衬托红烛不能发光发热的着急焦虑之情。
泪的象征意义:诗人不能拯救国家的痛苦。(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焦虑着急之情)
燃烧发光
(3)红烛的“泪”
《红烛》的情感脉络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的红(色)。
2—4.对红烛“烧”出光的思考:
矛盾困惑——醒悟——坚定(勉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忧伤而热烈)
8—9.卒章显志,揭示红烛的精神本质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红烛象征了诗人的热情、赤诚、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责任意识。
《红烛》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诗人的创作目的: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小结1
诗歌 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的创作目的
《红烛》 红烛象征了诗人的热情、赤诚、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责任意识。 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阅读《致云雀》,诗人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云雀”的?又是如何描绘这一特点的?
高飞欢唱
找出诗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指出其本体和喻体,找出其相似点,并进而分析比喻的作用。
任务二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阅读《致云雀》,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云雀”的?写出了“云雀”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云雀 比喻 特点 寓意
云雀 比喻 特点 寓意
轻云、星星 飞翔于高空中 昂扬向上、自由自在
银色星光的利箭、清辉 声音有穿透力、清亮、柔美 冲破黑暗、带来光明
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 有思想和深情、能唤醒同情、传播光明、虽遭受苦难却不屈服 承担社会责任、为世界带来善良、美好和光明
任务二 :品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阅读《致云雀》,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云雀”的?写出了“云雀”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小结2
诗歌 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的创作目的
《致云雀》 云雀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勇于承担责任。 诗人借云雀的形象教导人们要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称赞云雀是(
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盛赞云雀叫声的
( )
运用一连串的 ,
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人的独特审美体验及其如甘霖般的无私与普惠。
表达诗人的心愿(

欢乐的精灵
美妙动听
比喻
愿学云雀的欢欣,用自己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致云雀》写作背景
诗人的创作目的:借云雀的形象教导人们要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析手法——对话
讨论:《红烛》和《致云雀》都运用了与所咏对象展开对话的方法来整体构思,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这种构思有什么样的妙处?
1.请找出《红烛》中的三处问句,并由此体会全文的情感脉络。
第1节为第一问:诗人啊,你的心和红烛可是一般颜色
第2节为第二问: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 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红烛》中,诗人以反复呼号伴随着对红烛的追问,呈现出抒情主人公不断求索、不停反思的过程,又以在求索中主观情感的跌宕起伏,形成诗歌内在的情感线索,展现出诗人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具有感染力。
2.同样的问句在《致云雀》中也有,请找出来并细细品味。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向云雀发问“美的根源”在哪里?由此引出云雀超越痛苦和逆境,永远坦荡淡然,永远充满爱意。
小结
(1)闻一多作为赴美留学生,此时想要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的运动中,试图用手中的笔改变旧时代,闻一多得以突破了小我,走向了大我。
(2)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不管是红烛,还是云雀,都是作者理想人格的象征,都是对青春的礼赞。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同:烛身成灰
蜡油化泪
异:
1.成灰原因不同
李诗:为相思而煎熬
闻诗:为光明而献身
2.眼泪内涵不一
李诗:相思伤怀之泪
闻诗:奉献抗争之泪
探究:闻一多笔下的“烛”和李商隐笔下的“烛”有何异同点?
蜡炬
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
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闻一多先生笔下的“红烛”是将男女相思之情化为心怀人间之志,是对传统意象内涵的拓展与翻新。
诗歌比较 红烛 致云雀
主题 同 异
艺 术 特 色 同 异 语言风格 表现手法 结构
两首诗均为诗人展现青春思考与人格理想的诗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侧重于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以及诗人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1、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具体事物象征抽象的情思。
2、都运用了拟人修辞。
3、都借助对话的形式,使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强烈。
4、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沉郁浓烈
清丽明快
反复
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
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