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复习题问
1.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方位在哪?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几个?
3.商鞅变法的时间?在位国君?
4.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作用?
5.都江堰的修建人?地点?三大主体工程是?
发挥的作用是?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历史解释。
分析理解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知道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百家争鸣。
家国情怀
学习先贤们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
1.老子的生活时代?创立的学派?思想及政治主张?
2.孔子的生活时代?创立的学派?核心思想及政治主张?
3.孔子的教育成就?文化成就?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主张?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老子
人物扫描
老 子
相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就是孔子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老子生平
在《老子》(又称为《道德经》)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老子常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言说的,但道是永恒变化的。)
老子说:“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因为如此,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规律做事就是“德”。
一、老子
年代
姓名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阅读书本P38,完成下面的表格。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顺应自然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老子》 又名《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书影
老子
李耳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些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而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此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用?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 “智慧之父”。
意思是说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
有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弱者可以打败强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二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薄赋敛”。
材料三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思想家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
②主张以德治国
③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
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
积极意义:强调统治者以德治国能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礼治去同化他们,有利于使老百姓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安定,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大教育家孔子
2.大教育家孔子
教育思想:
(1)教育贡献:创办“私学”, 打破贵族
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4)教学方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总结了很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
(5)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成就)
练一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求教
时常温习
具有老实、谦虚好学的态度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孔子和儒家学说给我们的启示?
1.孔子的教育名言中,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想一想
(3)文化成就:
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孔子学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三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
百家指什么?
鸣(鸣叫,声音,引申为发言)什么?
争(争吵,争辩)什么?(对于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②人们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①“百家”主要指哪几家?
历史解释
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三、百家争鸣的背景
材料1: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部编人教版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材料2:“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 、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 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互相抨击,互相影响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40-41,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墨子》
《孟子》
《庄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提倡法治(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三、百家争鸣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了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的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呢?
百家争鸣的影响
(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上述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材料及课本P42说出你的理由。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议一议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
老子关于事物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
墨子的“兼爱、非攻”;
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
韩非的法治思想等。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老子
孔子
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孔子生平
背景
影响:
老子生平
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思想主张: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主张:“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
代表人物: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道法自然
课堂练习
2.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1.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顺应自然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3《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D
D
D
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A.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仁政 C.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辩证
6“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分别体现了哪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 )
A.法家道家 B.道家儒家
C.儒家墨家 D.墨家法家
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C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