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阿房宫赋
杜牧
导入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
知人论世
壹
叁
贰
品读课文
叁
初读课文
肆
肆
伍
目录
拓展阅读
陆
【知人论世】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了解文体知识—赋
了解文体知识—赋
赋的流变:
骚赋:屈原、宋玉等
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贾谊、枚乘等
骈赋:齐梁江淹《别赋》等
律赋:唐代
文赋:杜牧《阿房宫赋》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了解作者
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了解作者
评价
1.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
——《唐才子传》
2.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刘熙载
3.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刘克庄《后村诗话》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
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写作背景
第贰部分
【初读课文】
解 题
贰
《阿房宫赋》
①阿房宫,宫殿名,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
(“阿房”旧读“ē 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
②赋,文体名。
一、古今异义
遮断,遮蔽
阿房宫赋
通达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明亮的星星
天气(雨雪阴晴),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指金玉珍宝等物
指金玉珍宝等物
可惜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2.疑问句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③谁得而族灭也( )
前半句用“……者……也”表示判断,后半句用
否定性副词“非”表示判断
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代词“奈何”表疑问
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3.省略句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③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
④谁得而族灭也( )
4.倒装句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②秦人不暇自哀( )
5.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
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略谓语“有”)
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略介词“于”)
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略介词“于”)
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略宾语“秦国”)
“多于南亩之农夫”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状语后置
“自哀”应为“哀自”,宾语前置
“函谷举”应为“函谷(被)举”,被动句
贰
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标注重点字词读音及含义。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对于这篇赋来讲,哪部分是“铺采”?哪部分是“写志”?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大意,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
第叁部分
品读课文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答案:(1)文章从三个方面描写了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的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的美女之多,三是写阿房宫的珍宝之富。(2)作用: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坚实的基础。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统治者已奢侈腐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作品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文章,必须时刻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可怜”在这里应解释为“可惜”。作者用“可怜”二字,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
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
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3.《阿房宫赋》第2段中“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答案:“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的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致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耳目一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人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人,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人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
4.杜牧同时代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评价说:“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请谈谈从《阿房宫赋》中反映出的杜牧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①为国为民的深沉忧患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②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文采。③敢于直击时弊的谏诤精神。全文不仅表现了杜牧杰出的文学才华,更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文章主旨
《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及对宫中豪华奢侈生活的铺叙,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一个正直之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肆部分
技法总结
结合赋的特点,探究《阿房宫赋》的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手法的运用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的语言风格
此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有表现力。
结
束
XXX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