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2: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课题 6.散步 授课时间 2023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浓浓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具准备 教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两课时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浓浓的亲情。 3.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二、自学自研 1.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价值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2.字词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 分歧(qí) 嫩芽(nèn)拆散(chāi) 一霎时( shà ) 水波粼粼( lín) 各得其所(qí) (2)解释词语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信服:相信,佩服。 粼粼:形容水流清澈或水、石明净。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 第二部分(2—8段):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三、深入探究,交流展示 1.默读全文,概括一下这篇散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2.文章情节曲折起伏,一波三折,有哪些波折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一折:我们去散步,母亲开始不去;二折:在走路时,产生分歧;三折:“我”顺从母亲,而母亲却依从儿子。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叙述故事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也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3.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儿子:聪明、活泼。 理由合理即可 4.作者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渗透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包括:“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一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一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一祖孙情。 5.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晖线索。
拟题:《责任》《孝顺》拟题理出: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6.本文围绕这种情感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参考答案:本文国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一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四 、课堂小结 五、巩固提升 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从这篇文章你还能感悟到什么主题。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主旨: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赞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中年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抄写这课的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深入探究,交流展示。 三、深入探究,交流展示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过”两个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寒冬,在身体和精神上所经受的磨难之大,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经受住寒冬后的喜悦,表达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3.“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5.阅读第八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 6.“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调换,文章突出的是敬老爱幼,因此要按从长到幼的顺序排列,而“我”是联系全家人的主线,责任重大,最重要,因此并在第一。 四、课堂总结 五、巩固提升 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小:生活中常见的平凡小事——散步。 大:丰富而深刻的主题 1.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 2.赞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表现中年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4.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六、布置作业 周末回家,陪父母或长辈散一次步,并将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6.散步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 第二部分(2—8段):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小:生活中常见的平凡小事——散步。 大:丰富而深刻的主题 1.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 2.赞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表现中年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4.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