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周末考试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地理试题
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下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
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
“酱缸包”)。据此完成4~5题。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E
台地
下图为“某‘扇三角洲’示意图”,“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
台地
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完成1~2题。
」湖滩
湖面
湖滩
河流
扇三角洲前缘
水体
习淤泥囹“酱缸他” 粉砂、粉细砂 坡积洪积物口断
4.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1.图中“扇三角洲”中,甲地与乙地沉积物的粒径大小规律是(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A.两地沉积物的粒径均值相似
B.乙地无大颗粒沉积物
5.
“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C.
乙地比甲地沉积物粒径均值大
D.甲地比乙地沉积物粒径均值大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2.如果图示“扇三角洲”前缘每年向水体方向平均推进0.5米,则说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A.图示河流年输沙量稳定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B.图示河流含沙量稳定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骨)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
C.图示水体水位上升
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某地抛物线状沙丘示
D.图示河流年输沙量增加
意图”,完成68题。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
图完成第3题。
b
抛物线状沙丘外缘界线
X
…沙脊线
丙
6.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0
1km
7.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图例
三一河流
二等高线
1
2
8.抛物线状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
12.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前进方向为(
被覆盖度往往与沙丘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低
A.正北
B.正南
C.西北
D.东南
的部位最可能是()
1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A.东欧平原B.辽东丘陵C.东北平原D.中西伯利亚高原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照片中的骆驼向西而行。据此完成14~15
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
题。
此完成9一11题。
图例
4¥植被
马粉沙土
趣古风成沙
14.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主导风向是(
9.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北风D.偏南风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15.图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10.甲处物质(
)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
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沙土
乙
丙
11.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B.风蚀坑积水成湖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A.风蚀坑不断加深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搬运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
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读下图完成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213题.
100
104
000
0
3000
省界
26
河流
2000
2000-
等高线/m第2周周末练地理参考答案
D图中甲地位于出山口,沉积物粒径均值大,乙地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物粒径均值小。选D。
D如果“扇三角洲”前缘每年向水体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年输沙量增加;若图示河流年输沙量稳定、含沙量稳定,则“扇三角洲”面积稳定;若图示水体水位上升,会淹没“扇三角洲”,“扇三角洲”面积减小。选D
A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A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C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
6.B据材料“它的两个翼角(丘骨)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并结合图示沙丘形状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风。选B。
7. D从图示沙脊线所在位置可判断,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丙位于背风坡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选D。
8. A该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越大,植被越稀疏。从图示来看,沙丘向西开口,受西风影响,甲、丁位于迎风坡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丙位于背风坡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B、C不选。相对于甲处,丁处地势较低,风力侵蚀作用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选A。
9. B风力强盛是风蚀坑形成的动力因素,A错误;粉沙土和地表植被对古风成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后,粉沙土活化,古风成沙受风力侵蚀,逐渐形成风蚀坑,B正确;粉砂土覆盖在古风成沙之上,土层较薄,C错误;坡度大小对风蚀坑影响不大,D错误。
10. A甲处物质是在重力作用下坍塌下来的粉沙土,其堆积在风蚀坑的侵蚀凹面处,部分或全面覆盖在古风成沙上,能够保护古风成沙暂时不被侵蚀,但随着堆积物受风力、重力等作用被侵蚀或搬运,古风成沙再次出露地表,遭受侵蚀,故甲处物质可延缓风蚀坑的扩展速度。故选A。
11. D在该区域植被不断破坏的情况下,单一风蚀坑受风力、重力、流水等外力侵蚀会导致风蚀坑面积不断扩大,并与周边的风蚀坑相连,从而形成成片裸露的古风成沙区,古风成沙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D正确。在风蚀坑发展过程中,重力、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相互作用,风蚀坑的深度、坡度会出现大小交替的现象,A、C错误;该区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风蚀坑内不会积水成湖,B错误。
12. D 解读题干文字信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要翻越凸起的基岩,所以凸起的基岩迎着冰川的一面底部砾泥物质被向上推起,坡度较陡;而翻越凸起的基岩后,随着冰川运动速度减慢,砾泥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大量冰碛物堆积在背冰坡,坡度较缓;从等值线图中可以知道,等值线密集的坡为迎冰坡,稀疏的坡为背冰坡。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知,冰川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运动。
13. A 从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断,该地海拔低,排除D;结合题干信息,该地冰川作用强烈,冰川地貌除南极地区外,北半球纬度较高的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都有分布。我国的东北平原、辽东丘陵不是冰川地貌分布区,排除BC。
14. C根据骆驼向西前进,可定出图中方位,左侧是北,右侧是南。再根据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原理,可知图片左侧是迎风坡,所以主导风向为偏北风。故选C。
15. B图中演示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最开始沙丘两侧坡度一致,后受风力影响形成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形态,乙为最开始的形态,丙是最后的形态。故选B。
16.(18分)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活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6分)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4分)
(3)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流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8分)
17.(6分)
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6分)
18.(16分)
(1)天山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天山北坡使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被抬升,形成较多降水(降雪)。 (4分)
(2)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并将风化、侵蚀物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2分);(2分)I、Ⅱ、Ⅲ地貌是由冰川退缩形成的,(2分)Ⅲ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由于冰川退缩,Ⅲ、Ⅱ、I依次形成。(2分)
(3)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上升,冰川面积减小;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下降;气温升高形成的融雪量大于降水增加形成的积雪量,所以最终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冰川面积减小。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