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青山不老
新课导入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他吧。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在此地肆虐,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能够最大的敌人。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常在此地盘踞。
背景资料
走近作者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和科普作家。
主要作品: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字词认读
粼粼 记载 擎着 铁锹 拄着 拐杖
多音字
劲
jìn
jìng
劲敌
使劲
词语解释
(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破坏和损失。
非法占据。文中指这儿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侵害。
形容屡次,多次。
参天:
肆虐:
盘踞:
三番五次:
课文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一片青山的故事。
段落划分
第二部分(2-5):写老人植树造林遇到的困难及所取得的成绩。
第一部分(1):写“我们”欣赏窗外的美景。
第三部分(6-7):写作者的感悟与思考。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展现了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环境
晋西北
(现实情况)
大风肆虐
干旱
霜冻
沙尘暴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这句话意思是刮大风的时候,风能把牛马吹得向后倒退,也能能够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县志作为旁证,写出这里自古以来环境一直十分险恶可怕,突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的困难之大。
“一杆旱烟袋”“瘦小”说明老人不起眼。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老人却创造了一块绿洲,在对比中突出表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的不易,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又扎根于黄土,使之不会流失。这正如老人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思维导图
青山不老
山林景观
背景介绍
作者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参天的杨柳
绿色的波浪
粼粼的波光
大环境——恶劣、险峻
小环境——简陋、艰辛
补充——了不起的奇迹
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美丽画卷
巨大贡献
绿色家园
造福人类
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1)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2)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告诉游人要爱护公园的环境、景物和公共财产。
写得好。这则广告简洁明快、对比鲜明,更容易让人接受。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