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司 马 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难点)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使用过程中,有传承,有变革,有创新,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去”, 古义是离开。例句:“众皆弃去”《司马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现在的意思是:到……去。又如“交通”, 古义是: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现在的意思是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课文注释和对《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理解,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事起因:
故事经过:
故事结果:
整体感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皆弃去”,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示例: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的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示例: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拿着,握住
译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从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司马光怎样的品质?
在危急时刻,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惊慌跑开,而是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地砸瓮救人,可以看出司马光的镇定自若,聪明果断。
感悟形象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越是在危险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慌张甚至放弃,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在危险关头,我们只有冷静下来,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
感悟形象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的好品质。
像司马光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曹冲称象
像司马光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孔融让梨
像司马光这样的儿童还有很多……等等
课文主题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méi mò
足跌没( )水中
没( )有 沉没( )
课堂练习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群儿戏于庭”读得欢快些,语调轻快,表现群儿游戏的快乐。紧接着语速加快,语调渐急渐高,“足跌没水中”读出危急万分之感。
课后习题
2、“持、击”重读,毫不粘连,读出司马光的冷静、镇定。读“水迸,儿得活”,语速变缓,读出劫后余生的感觉。
背诵指导:要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背诵时,抓住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加快记忆。
课后习题
司马光留给你什么印象?课下与同学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