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2: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登勃朗峰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睹(dǔ)   焦炙(zhì)   酒气醺醺(xūn)
B.灼热(zhuó) 沟壑(hé) 清流急湍(tuān)
C.苍穹(qióng) 拾级(shè) 瞬息万变(shùn)
D.蔓延(màn) 有暇(xiá) 纷至沓来(tà)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从意大利归国的700余件文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B.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C.宫崎骏新作品征集制作人,这位大学毕业生应征者纷至沓来。
D.只有把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上,才是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
4.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全文紧扣“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_____”,旁边的群峰“_____”,峰巅云朵“_____”,赶车的车夫是“_____”,乘车的经历堪称“____”。
(2)作者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个设想潜在的感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 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7.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宜居城市,是不少城市人诗意的追求。近日,学校开展了“走近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城镇”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列内容摘自合肥气象网每日空气质量预报,请你参照下面的信息,关心一下正打算回乡下的妈妈,给她提两点建议。
11月22日白天多云转阴,有时有小雨,最低气温9℃,最高温度19℃,空气质量指数(AQI)为369,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出现雾霾天气。
(2)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试解释两人听了“天气预报”后神情变化的原因。
(3)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报告的最后一段,其中画线处有语病,请按要求帮他修改。
【A】解除以雾霾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超越一己之利、个人之便,大力支持改革,多方面参与改革,【B】用顺应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支配自己的行为。
①【A】处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②【B】处语序不合理,应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阅读理解
(一)阅读《登勃朗峰》,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作者记叙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全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试对两个阶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9.为什么作者认为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有人认为,作者写登勃朗峰,只需详写登山所见即可,下山所见和勃朗峰关系不大,有点偏离主题,所以应该去掉或者简略带过。你的看法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龙湖游记
陈忠实
①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顿时荡涤光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至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草,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沉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密不透风的蒲苇丛林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在我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苇子林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其叫声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标明了它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一方自由领地了,首先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芦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硕大,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密不透风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更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的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在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把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11.作者发生“湖”与“海”的错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2.请对第④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13.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鸟儿们的叫声反衬了湖水的静谧。
B.第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立体地展现荷花的姿态。
C.第⑥段用边远地域的奇特景观来衬托龙湖是“一方好水”。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14.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有哪些?
15.文章最后用诗歌结文有什么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年轻是什么
王占环
每当我徜徉在闹市中,看到一些时尚的年轻人从面前走过,我的心里就会说道:这就是年轻吗?同时,我的心又说:不!他们是年轻人,或者并非年轻。
那么,什么是年轻呢?我在苦苦思索。
其实,年轻就是一种清新的、美丽的形象——比赛场上,拼搏,冲击,永远向前,一直到终点;生活里,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始终做到尽善尽美,时时展现阳光的色彩。
其实,年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满怀无限的朝气,始终奋力向前,不管失败与否,就是一个劲头,一个信念,就要奔向辉煌的终点。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冬天渐渐隐去,春风吹皱池水,偷偷钻出地面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写呀写,写出了第一幅美丽的画卷——芳草萋萋,萋萋芳草,到处都流淌着不间断的美丽的绿色涟漪。
初春的芳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色彩,来装点灿烂的江山,给寂寞的孟春增添了许多欣慰和喜悦。
年轻就是碧绿的小草,从一出生降临这个世界,就毫不犹豫地来到苍茫的塞外,缀饰起无边无垠的草原。因为有你,草原才那么壮丽;因为有你,骏马才任意驰骋,好鸟才自由飞翔;因为有你,洁白的羊群才会像云儿一样降落在蒙古包旁,飘移在整个蓝天碧地之间;因为有你,牧民才会整天在阳光下,在篝火旁欢欣起舞,高声歌唱。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春天的桃树,一到和风吹绿杨柳的时候,就会尽情怒放在暗淡的孟春。粉的桃花,红的桃花,都写满了青春的完美和灿烂。每一枝每一串的桃花都绽放无限的魅力色彩,映照着山野、村庄、河边、路旁。整个世界都流溢着鲜美的涟漪,叩击着春天的大堤,响穷天边。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秋天的苹果树,上面缀满了红透的苹果,就像一朵一朵红色的灯笼,在山坡闪闪发光,映照了十里乡村,金风送爽,瑞果飘香。
夕阳西下,在红霞沐浴中,又圆又大的苹果就会更加辉煌,就会更加璀璨了。璀璨无暇的苹果照亮了村庄里的人们,在他们的心海上掀起了层层波浪,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啊!年轻是什么?
年轻就是山谷的清泉,就是天涯的绿草,就是烂漫的桃花,就是香甜的苹果。
其实年轻更是莘莘学子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始终在知识的海洋里搏击,不断前进,前进。
年轻更是忙忙碌碌,坚守着岗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
其实,年轻并非年轻人专属,年轻就是整个人类所有的天天向上、时时向前、永远毫不犹豫探索未知领域与未来世界的一股青春朝气。
但愿你我都有这种朝气,不管30岁,50岁,还是80岁。
愿我们永远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年轻的色彩。
16.作者将“年轻”比作春天的小草、桃树,秋天的苹果树,请你为“年轻”另选一个喻体,写一段优美的话。
17.作者说,“年轻并非年轻人专属”。请你从自己的积累中,为之补充一个例子,并简要阐述。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长存。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1)选文与材料在思想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年轻的色彩”?
答案
B 2.C 3.A 4.C
(1)奇伟 奇险 奇幻 奇人 奇遇
(2)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其值得珍视
6、C
7、(1)【示例】外出请带好雨伞,注意添加衣服,出门最好戴上口罩,多喝水。(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天气晴朗,为什么播报天气预报要戴口罩?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雾霾天气来了,空气污染严重,播报员是在提醒人们出门一定要戴口罩。(3)①解除 解决②顺应自然 认识自然
8.上山阶段,描绘山中奇景,重点写变幻的光影;下山阶段,叙述奇人奇事,重点写“车夫之王”。
9.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而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又因为“花了钱坐车”,不愿意下车行走,不像“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10.不赞同这种看法。作者这样写,把勃朗峰的绮丽景色和马车夫的惊人之举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又为游览平添了奇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1、(从水的角度)水天均蓝,无边无际或水天相接。(从“我”的角度)“我”只熟悉高原和坡岭的习惯和意识。
12、例句: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细节描写;动词;动物的状态:自由的,生机的;情感:喜爱、赞美。
13、C
14、景美,充满生气或生命力的象征;荡涤心胸,给人娴静和爽快之感,激发灵感、诗兴;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家族寻根。
15、呼应上文,总结全文;把对富有生机和富有文化底蕴的龙湖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透出古韵,赋予诗意,余韵无穷,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文采。
16、示例:年轻是一株青松,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大雨滂沱,无论雾霭沉沉,还是大雪压枝,它都坚毅地挺立在那里,伸展着苍翠的枝条,站成一片最美的风景。
17、姜尚年逾古稀,仍心系国运,凭借一颗年轻的进取之心,出山辅佐文王建立周朝。
18、(1)都认为年轻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一个人,只要能够不断汲取正能量,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为之奋斗,就能永远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年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