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7: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上的学生。学生们对科普文章普遍兴趣不高,总认为这类文章很枯燥。做相关题目时也频频出错。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要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筛选概括信息,从而提升阅读兴趣并掌握相关做题技巧。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第一课,是重点讲读篇目。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科普类。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的语言,通俗易懂 阐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学的“文法”、世界各名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等问题。本文很好 体现了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找出中国建筑的特征。
2.学习和领悟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课程资源】
有关建筑的图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筛选、整合、概括语言文字信息。
难点:挖掘中国建筑背后隐藏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课件
【预习任务】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勾画关键词。
【教学过程】
导入
古色古香、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美轮美奂、琼楼玉宇……这些成语都是形容建筑的。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所给图片,挑选出中国的建筑。(PPT展示)
图中分别是黑龙江北极村、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岳阳楼、悉尼歌剧院。所以一、四张属于中国的建筑。
中国的建筑博大精深,刚才只是见识了冰山一角。下面我们就跟随着梁思成先生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师板书题目和作者。)
作家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浏览全文,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2.掌握了九大特征后,看一张图片,猜猜这是不是中国的建筑?(PPT展示)
这是韩国青瓦台总统府,是中国式的建筑,但不是中国的建筑。这是因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有地域广阔和历史悠久的特点。
四、文本分析
1.作者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快速阅读16—19自然段,回答问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B D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解析:A项某一建筑风格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C项中西方建筑发展的途径有相同处,它们都是从木材结构开始的。E项“本没有相同之处”错误。
【课后作业】
假设本市准备新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设计草图。两个要求:
1、要有本市地域风格;
2、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