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测试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12 15: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酒精挥发 B.气球爆炸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晾干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铁生锈
C.固体变成气体 D.颜色改变
3.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下列诗句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烧制陶像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D.预报地震
5.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钢铁生锈 C.光合作用 D.轮胎爆炸
6.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7.属于石墨化学性质的是(  )
A.黑色 B.质软 C.稳定性 D.导电性
8.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签上要印有警示性标志,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
A. B.
C. D.
9.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错误的是(  )
A.集气瓶 B.滴瓶
C.研钵 D.试管夹
10.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不征得老师同意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
B.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
C.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
D.可以在实验室里吃东西
11.下列仪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量筒——配制溶液
B.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C.烧杯——贮存气体
D.广口瓶——盛装液体药品
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已知液氢是运载火箭常用的高能燃料,下列说法中属于液氢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氢是透明、无色的
B.液氢能燃烧生成水
C.液氢是密度最小的液体(0.071g cm-3)
D.液氢的沸点极低(-252.8℃)
14.下列叙述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节假日用氢气充灌气球
B.用氦气充入灯泡通电时发光
C.用氮气充入食品袋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或用灯帽盖灭
B.为了不浪费药品,可将实验时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C.用滴管加液体时,为了防止液体飞溅,滴管应紧贴试管内壁
D.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应先进行预热,再把酒精灯火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
16.古籍中记载的传统工艺也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下列记述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抱朴子》:丹砂烧之成水银
B.《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C.《天工开物》: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
D.《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17.中国古诗词带领我们认识中国文字的美妙。下列诗句涉及的物质
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8.赵老师在做蜡烛燃烧实验的时候,将一张滤纸迅速插入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
B.此实验中,滤纸可以用一根小木条代替
C.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产生
D.将滤纸换成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无现象
填空题
19.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直接加热的有 (填序号)。
(2)仪器③和⑤的名称分别是 、 。
(3)蒸发时除了用到③和⑧号仪器外,还要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和
(填仪器名称)。
(4)用仪器①能否量取8.68mL溶液 (填“能”“否”)。
20.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是: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 ;属于获得结论的是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
21.《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1)如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 。
(2)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将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 ,证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 和二氧化碳;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22.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伸入焰心的导管引出白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
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与反思]
(4)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______变化。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