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11月第二期):J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11月第二期):J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5 20: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J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目录
J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19. 右图为近代中国某类企业产生的外部环境结构图,据此该类企业指
A.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B.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由图片信息中政治环境可知迈出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企业模式,由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棉纺织品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与民用企业有关,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需结合材料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H2I2 J141.(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6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朝消费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外国商品入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恭逊),俭则固(寒酸)”“ 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的信息来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朝历史发展历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以及封建制度的衰落”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葡萄牙的高关税”“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工业革命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后经济思想产生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的信息并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知识来回答;第二小问评价可以结合中国消费与西方消费影响、中国消费对中国当时经济发展的作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
(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任答对2点即可得4分。)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1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1分)重商主义的推行。(1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分)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完全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作答。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O2 H2 J1 K1 29、(4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2分)
材料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1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与失。(8分)
【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答案:
(1)由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4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经世致用思想兴起。(4分,任意一点)
(2)现象:产生扩大,外销增长,比例超过内销。(4分)原因:列强侵略,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4分)影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4分),有利于商业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4分)
(3)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4分)扩大工业品市场(4分)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4分)。得: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4分)失:1958年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4分)
解析:(1)“变化”据材料信息可分析出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初步确立答案。回答原因时,可结合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分析现象是要仔细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产量的变化,可分析出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再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变化,可分析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注意纵向横向的观察。回答成因时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影响据所学知识很好回答。(3)理由依据材料“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归纳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概括出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概括出扩大工业品市场。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失时,要了解当时组织农民的具体做法包括三大改造中的对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据此评价分析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12、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为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42、7、5、2 B、7、42、5、2 C、5、7、42、2 D、2、5、7、42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这与清朝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兵工厂应该是最多的,B、C、D项排除。
故选: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创办企业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9、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到沪以来”和“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A项属于此类性质;B项虽是李鸿章创办,但其性质属于民用工业,不符合题意;C项是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事工业;D项是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军事工业。
故选: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8、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B 解析:依据棉花、印花布和棉纱在1843年和1858年进口税率的变化,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印花布和棉纱进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中国社会传统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 C项错在“控制”, D项时间是1948年和1858年,中国的民族企业还没有出现。
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数据信息的准确分析,并对西方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正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201411)】1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选A项。B项“破坏”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信息,D项与题干无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排除于材料无关选项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201411)word版】1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城乡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了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故B项错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偏离材料主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C1 J1 K228.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 “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2分)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6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潮流·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第(1)中依据所学的1834-1894年的近代中国历史并结合材料一中“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的信息从西方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的信息从学习西方到封闭的角度分析矛盾;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出现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时期国际背景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角度概括条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现代中国新时期政治和经济措施从“民主法治和国家统一”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角度组织答案。参考答案:
(1)①西方文明的冲击;(1分)②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1分)
(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2 分)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2分)
(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
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2分)
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信息解读和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答题。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CDBCC BCABB CBCDC ABCDB BDABA
26.(1)领域: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地方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6分)
(2)衰败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改革和人民革命的打击;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诞生及其力量的壮大。(6分,答出3点即可)
(3)特点:探索的阶级、阶层具有广泛性;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评析: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封建落后势力的存在,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制度尚不能真正实施,其成果有限。(4分)
27.(1)特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变为培养各级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重视普及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仍保留有一定的封建因素。(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原因: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驱动;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提倡与实践;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推进;新式学校的兴起和发展。(6分)
(2)实质:教育的近代化(或教育的民主化)。(2分)
影响: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民族民主意识;推动文化科技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28.(1)①西方文明的冲击;(1分)②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1分)
(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2 分)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2分)
(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
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2分)
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15.下表(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
1873年
1893年
1903年
1910年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
286.6万元
2842.3万元
8949.6万元
23195.7万元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约2.6%
15.6%
26.8%
39.1%
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多重压制
C.中国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中时间和农产品出口总量以及比例的变化呈上升趋势的变化说明中国对外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从而说明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选C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动情况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13.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C 解析:依据表格中1933-1936年以及表格中“锑、锡的输出的比重“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没有把重工业资源很好利用,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所以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前期中国经济变动情况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12.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B解析:从图中数据分析,进口税率降低将会使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使中国的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艰难,中国也将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动情况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H2 J1 I1 I2 K1 26.(12分)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片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知识点】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 答案:
信息: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
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公元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
信息: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
说明: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中国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殖民掠夺,人均收入下降。
信息: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加快。(信息2分,说明4分,答对两条可得满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科学的解读图表信息,并结合其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可以提取图片中14世纪以前、11世纪到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以后三个阶段。信息解读可以得出: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并结合其对应的历史史实分析说明其原因。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三、材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你所选题号上面打√,本题15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H1 H2 J1 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这些因素未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论证毛泽东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知识点】古代经济·宋代商业·明清手工业·近代经济结构变迁
【答案】第一问,首先找出材料一中的有用信息“汇票形式的纸币、私人金融家、票据、手续费(佣金)、经纪人、批发、零售、专业经理、公司、理财专家”等,这些都是近代商业因素。但要明确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中国没有实现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第二问,由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新型经营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三问,政治上从社会性质转变、经济上从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思路点拨】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特点、影响;二是民族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三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四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3.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实质是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综合分析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解题时透过材料信息表象结合所学知识抓住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落后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的本质进行思考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0.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棉花商品化程度逐渐降低
C.民族工业已经产生 D.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棉花产量中的销售的大部分在1894年都是销往海外,说明我国已经沦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同时也可以看出自己使用的还是大部分,因此自然经济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故选D。A项开始解体的标志是手工棉纺织品的衰败,题干信息无从体现,BD项与材料无关,俱排除。
【思路点拨】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地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201410)】(32分)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格局中的重要部分。甲村村委会立足本村实际情况,计划在本村成立一个“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的社会组织,以充分挖掘本村丰富的传统古村落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结合材料,运用基层民主自治的知识,谈谈甲村村民应怎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 的组织建设和活动,(12分)
(2)分析村民参与上述活动的理论依据(6分)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明保护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必要性(14分)
E1 J1 J2(1)【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解析】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可以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进行民主监督的途径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从组织建设到开展活动,村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参与。
【答案】①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出于公心选出有威望、有能力的的村民进入“开发协会”组织。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对本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建言献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古村落资源开发的活动中。④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监督“开发协会”的组织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思路点拨】该题原理的范围基本固定,村民参与社区自治,包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得以实现,联系材料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从其成立到活动的开展,分别回答村民可以采取的行为。
(2)【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解析】村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原因类题目,从根本原因上讲,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角度而言,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
理论依据:(6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③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答村委会的含义也可).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思路点拨】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上回答,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3)【知识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承。
【解析】保护古村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从原因和意义上分别加以阐释。古村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①古村落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②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③保护古村落文化,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④对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⑤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思路点拨】古村落是传统建筑,保护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体现,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生可以从以上角度分别概括。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6、有人为悼念一位近代知名人物写了一幅挽联:“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这位知名人物应是
A.张之洞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曾国藩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左宗棠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封疆”“湖湘”“沙漠”可知,讲的是左宗棠。左宗棠,清朝封疆大臣,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事件。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201411)】J1 J2 K1 13.工业化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分)
材料二 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6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430多家,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力量之一。
——节选自张守广的《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4分)并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6分)
材料三 北京不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古老的城市最近遭遇的雾霾空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工业化是主干线,北京也不例外。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这个城市,有最活跃的经济,但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同时,北京并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尽管数年前北京已经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进程,但其治污道路走得并不平坦。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6分)
【知识点】近代化·洋务运动·抗战时期的民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答案】第一问,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从图片中“江南制造总局”等文字可知为洋务运动企业,其发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原因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经济、交通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从日本对经济的侵略破坏、国民政府改变西南工业落后的计划及抗战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三问,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可从材料中“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等信息得出转换北京城市功能、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等。
参考答案:
(1)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产生。(4分)
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
原因:沿海较早受到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较早瓦解;交通便利;沿海一带手工工场基础较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任答两点,4分)
(2)原因: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沿海一带工矿业遭到大量破坏;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现代工矿企业落后的现状,确立了重点开发西南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持久抗战需要。(任答两点,4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并挽救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川渝等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任答三点,6分)
(3)理由:转换北京城市功能,使其以政治、文化功能为主;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任答三点, 6分)
【思路点拨】近代化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J1 40.(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的船钞征收介绍: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对粤海关监督的效敬、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表5为咸丰八年(1858)修订新税则后几项重要进口商品的税率变动统计表
表5
货名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税率减少百分数
棉花

6.54
5.72
12.54
斜纹布

7.89
5.05
35.99
印花布

14.25
4.98
65.05
另一方面,出口平均税率水准历年都较进口平均税率水准为高。如光绪十一年(1885),竟高出1倍以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材料三 中国入世降税大事记
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
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关税总水平由2004年的10.4%降低至9.9%;
2006年,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个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至80%和18%至65%降至25%和10%;
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海关征收高额关税的主要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关税调整的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中国调整关税的目的(2分)和调整关税的积极意义。(9分)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海关关税
【答案】答案:
(1)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西方国家积极开展海外(殖民)贸易。(4分)
(2)趋势:进口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税率提高。(4分)
影响: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料,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6分两点即可)
(3)目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分)
积极意义: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及社会体制改革,建立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有利于消除对我国的贸易歧视。(9分,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夕,此时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国的贸易。(2)从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的关税数额在不断的下降,但是出口税率提高。这样做明显的有利于西方的商品进入我国的市场,但是却不利于我国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反映了中国此时成为了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3)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关税税率明显的降低,这主要是我国希望更深层次上融进世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意义可以从我国的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11.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知识点】 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铁路的修建引发的后果,一是“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二是“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也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的阻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底层民众的反对,D项符合题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朽,排除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7.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12019.7
28605.9
137.99%
进口值
16003.6
14605.4
143.28%
出口值
6016.1
14000.5
132.72%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865—189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显著增长,出口增长尤为突出,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C项正确;1865-1894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产生阶段, A项错误;B项观点过于绝对,而且出口增长表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项错误;根据进出口数值对比,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D项错误。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图表中分析出有效信息,并正确把握近代以来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6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农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据教材知识可知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而“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项正确。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
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并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0、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
【知识点】J1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A“粤匪”指太平天国运动,“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指曾国藩,题目的意思是指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希望救亡图存,维持清朝的统治,药方就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 。
故选: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20.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 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
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 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工商业·城市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表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建设,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H1 H2 J2 32、(10分)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据你看来,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2分)
(3)据材料三,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变化?(2分)这种变化会引发哪些政治变化?(2分)
【知识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宋代商业·古代经济政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第一问,结合材料信息“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可知小农经济特点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第二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近代因素有纸币、票据、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合同、利息、合股公司等、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第二小问可从经济政策、制度阻碍、自然经济角度回答。第三问,从陈启源投资办厂可知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并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2分)
(2)近代经济因素:纸币、票据、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合同、利息、合股公司等、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2分)
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制度的阻碍。(2分)
(3)新变化: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2分)政治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发展。(2分)
【思路点拨】本题侧重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和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6、19世纪90年代,天津人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
A、清政府法律制度不太完备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严重阻碍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案例信息“李福明因不满官府衙门……被扣上罪名”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案例本身与外国势力无关,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说法绝对化,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直接解题。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11、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知识点】J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爆发的,材料并未涉及到1936年以后的情况。D项说法过于绝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主要是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缓慢。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构表格中的数据信息,以及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综合分析。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10、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企业类型
资本总额
备注
1862-1894年
军用工业
5000万余两白银
出现企业19家
民用企业
2964万银元
出现企业27家
1899-1911年
私人资本
9350万银元
新增厂矿企业410家
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与诱导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知识点】J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从1862年——1894年和1899年——1911年,设立企业的对比。从数量和资本上对比,1899年到1911年间私营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资本上都有了巨大的增加,结合这个时间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正确。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关键数据信息的准确分析,并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的正确把握。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201411)】J2 31.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欧洲为主战场,但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2分)有哪些外在的客观有利条件?(3分)这种局面对中国当时的政治与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据材料三回答,为何这场战争“也是一个开端”?(3分)
(3)请你评价中国参加“这场战争”的利弊得失。(6分,各答出一点即可)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春天·一战
【答案】第一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原因在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政治影响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并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思想影响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角度分析。第二问,从材料中“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可知一战促进了世界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启了亚、非、拉民族的新时代。第三问,参加一战的有利影响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探索救亡道路角度分析;参加一战的弊从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及日本趁机扩大侵略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2)一战促进了世界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启了亚、非、拉民族的新时代。(3分)
(3)利:一战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文化,寻求多元化的救国道路,如社会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维护中国的某些主权。(3分,答出一点即可)
弊:参战给中国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日本乘机扩大了对华侵略等。(3分,答出一点即可)
【思路点拨】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前苏联经济发展相对比。注意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纳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考查。对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的分析探究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201411)】19.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依相关知识可知,1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为洋务企业;3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4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故正确选项为C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解题时结合所学近代经济的几种形式与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201411)】18.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
“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
该图(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经济的艰难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与题干民族资本主义“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相符合。故选C项。
【思路点拨】学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时需了解其发展的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201411)word版】17.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T业布局的调整
【知识点】J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抗战工业的内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反映国统区的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不出来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不是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从1937—1942年,主要地区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可知反映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企业内迁,反映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工业的内迁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01411)】3.右图所示纸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经济
【答案】D 解析:晋察冀边区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这张纸币最有可能发行于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晋察冀边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十校(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17.下图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B.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C.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知识点】J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A 材料反映了1912到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其中,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最主要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并非封建统治。
故选: 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H2 J2 K1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 1960-1979 年移民
1960 年开始, 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 在60 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16分)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 答案:
(1)特点:①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②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 设移民局等③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④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 府迁都影响⑤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回答4 点即可,每点2 分,共8 分)
影响:(一)1900 至 1930 年 ①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 口分布渐趋合理。②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回答2 点即 可,共4 分) (二)1931 至1945 年 ①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 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②日本“国策移民”便于 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4 分)
(2)主要因素①受国际局势(国家安全或侵略战争)等的影响②受国内政府的政治导 向影响③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④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回答 3 点即可,每 点3 分,共9 分)
解析:(1)提炼材料一、二关键信息:“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 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 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 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 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据此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2)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移民受到受国际局势、政府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得出移民受到国家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4.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20元, 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1943至1945年之间,政府 (有缺漏)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这段叙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议题有关( )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形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知识点】J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抗战后期,政府为了平抑物价,对外汇、黄金进行管制,这也就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实施统制政策。
故选: A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2.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C.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的民族工业
【答案】C 解析:1912~192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27~1936年的发展是因国民政府有利的措施,A项排除;1927~1936年是国民政府前十年,C项正确;1927~1936年是十年内战时期,从表格来看是发展,故B项“极大破坏”说法错误;D项“被日本整体吞并”说法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直接排除相关错误选项。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201410)】(32分)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格局中的重要部分。甲村村委会立足本村实际情况,计划在本村成立一个“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的社会组织,以充分挖掘本村丰富的传统古村落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结合材料,运用基层民主自治的知识,谈谈甲村村民应怎样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 的组织建设和活动,(12分)
(2)分析村民参与上述活动的理论依据(6分)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明保护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必要性(14分)
E1 J1 J2(1)【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解析】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可以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进行民主监督的途径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从组织建设到开展活动,村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参与。
【答案】①积极参与民主选举,出于公心选出有威望、有能力的的村民进入“开发协会”组织。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对本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建言献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古村落资源开发的活动中。④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监督“开发协会”的组织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思路点拨】该题原理的范围基本固定,村民参与社区自治,包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得以实现,联系材料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协会”从其成立到活动的开展,分别回答村民可以采取的行为。
(2)【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解析】村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原因类题目,从根本原因上讲,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角度而言,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
理论依据:(6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③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答村委会的含义也可).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思路点拨】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上回答,包括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3)【知识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承。
【解析】保护古村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从原因和意义上分别加以阐释。古村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①古村落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②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③保护古村落文化,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④对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⑤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思路点拨】古村落是传统建筑,保护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体现,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生可以从以上角度分别概括。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10、读下表。这一时期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A.主要因为中国人民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兴起
B.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短暂春天阶段
C.是中国加入同盟国对德宣战的直接结果
D.客观上为民族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答案】D 解析:1913—1918年间表格数据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表格信息解读能力,依据表格数据变化及题干时间1913—1918年结合所学知识课进行分析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8、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
①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1902年、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项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的诱导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时间不符。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思路点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201411)】J1 J2 K1 13.工业化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分)
材料二 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6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430多家,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力量之一。
——节选自张守广的《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4分)并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6分)
材料三 北京不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古老的城市最近遭遇的雾霾空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工业化是主干线,北京也不例外。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这个城市,有最活跃的经济,但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同时,北京并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尽管数年前北京已经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进程,但其治污道路走得并不平坦。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6分)
【知识点】近代化·洋务运动·抗战时期的民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答案】第一问,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从图片中“江南制造总局”等文字可知为洋务运动企业,其发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原因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经济、交通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从日本对经济的侵略破坏、国民政府改变西南工业落后的计划及抗战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三问,北京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可从材料中“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等信息得出转换北京城市功能、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等。
参考答案:
(1)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产生。(4分)
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
原因:沿海较早受到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较早瓦解;交通便利;沿海一带手工工场基础较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任答两点,4分)
(2)原因: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沿海一带工矿业遭到大量破坏;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现代工矿企业落后的现状,确立了重点开发西南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持久抗战需要。(任答两点,4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并挽救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川渝等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任答三点,6分)
(3)理由:转换北京城市功能,使其以政治、文化功能为主;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任答三点, 6分)
【思路点拨】近代化是近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8.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涉及中国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J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统制经济”
【答案】A 解析:C、D项属于主观因素,排除;B项虽属客观因素,但它出现于抗战胜利后,是由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造成的。因此从时间上(“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可将其排除。从材料“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时间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结合当时世界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