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21: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乱世中的生命况味
李清照
情境导入
这样的闲情会伴随她的一生吗?
这首词语言清新明快,于自然活泼的画面中表现了词人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オ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別是一家”之説,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像
(现代工笔画)
少女不识愁滋味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富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她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金石篆刻,他们婚后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宋徽宗、宋钦宗被捕(靖康之变),北宋亡。朝廷南迁,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部被焚毁。两年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酌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声声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中年识尽愁滋味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写作背景
人生之幸
生之不幸
书香门第富贵家
情投意合如意郎
偏安东南亡国恨
夫死家亡思亲苦
辗转异乡漂泊愁
玉壶颁金伤心案
遇人不淑二次婚
《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期代表作
《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 陵 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后期代表作
听配乐朗诵,把握感情基调
朗读诗歌
低沉、缓慢、哀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诗歌
犹如失落了什么东西,空落落的,我便东寻西找,四周冷冷清清,陡然感到无比的凄惨,悲伤,忧郁。
戚(拼音:qī)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 ,古字形像边缘带齿的斧钺,本义是斧钺,古兵器名。假借指亲近、亲戚。又借用来表示悲伤、忧愁,
开头七组叠字赏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环境
心情
体现
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动作
赏读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赏读诗句
一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贯通,如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的基调,顿挫凄绝,可谓“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个叠字者。
——张端义《贵耳集》
连下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梁绍壬)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忽热忽冷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下这三两杯淡酒,又怎能抵得住黄昏时的疾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只见一行大雁向南飞去,我正伤心不已,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的信使。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庭院里黄菊花遍地盛开,唯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样捱到天黑
光景,状况。
我守着窗户,独自坐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下来?
绵绵细雨落在梧桐叶上,直到黄昏降临,仍然淅淅沥沥。
此情此境,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说得尽呢?

赏析诗歌
按照鉴赏词作的顺序,我们先来找“词眼”,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呢?
那么这“愁”是怎么抒发出来的呢?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直接抒情的句子: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鉴赏探讨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间接抒情
为何说是“淡酒”?
对比: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生活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淡”是主观感受,是与“浓”相对而言的,如果觉得酒淡,那什么是“浓”的呢?结合语境,课知,词人意在突出愁情的浓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一个“淡”字表明了词人晚景是何等凄凉惨淡。
赏析诗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结论:秋风象征凄凉、渲染愁情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雁”这个意象的固有内涵是思念。雁入冬则南飞,李清照因“靖康之变”南下避难,所以说与雁是“旧时相识”,不同的是,雁可年年飞回北方,作者却只能永久地客居江南。因此,这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与怀乡之情,怀乡则思人,也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再者,雁飞成群,词人却形单影只,更添凄苦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赏析诗歌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离愁)
思念之情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雁”象征离愁

赏析诗歌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赏析诗歌
黄花
菊花是盛开状态还是已经枯败?
从“摘”字可以看出,此时开得正盛。但由于作者无心赏花,菊花虽已盛开,却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得雅致了。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赏读诗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
请同学们思考下,这首词一共写了李清照几多愁?
知人论世析愁情:
李清照所言之“愁”,应该有亡国之恨—国愁,应该有丧夫之哀—家愁,也应该有孀居之苦—情愁。作为读者我们很难将作者的愁绪一一说尽。李清照本人可能也觉得愁苦袅袅不绝难以说尽,才用这开放式的结尾作为收束。这样的结尾,使得全词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之中,情不能已。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间接抒情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写法小结
抒情方式
痛愁哀凉
凄苦悲伤
上阕: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下阕:
用清冷环境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内容小结
这首词每句末字“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声声慢》曲调创造性的变革。
原《声声慢》曲调,韵脚押平声韵,调子较徐缓。改押仄声韵后,节奏变为急促,字调压抑沉降。
这种韵脚上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
仄声韵脚的使用
语言特色
1.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
2.口语词的点缀,如“时候”“将息”
“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
3.用语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
读来仿佛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轻声哀叹自己的悲凉与痛苦。故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疑而问的反诘句
语言特色
强化感染力之需要。
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