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25 23: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的背景①武昌起义为什么要爆发?—必要性②武昌起义为什么能爆发?—可能性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一、背景1. 为什么要革命?(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使中国人寻求救国之道。
(2)《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背景1. 为什么要革命?(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使中国人寻求救国之道。
(2)《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哪些人为革命做好了准备,做了哪些准备?(革命酝酿)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2.革命的酝酿
(1)组织准备: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怎么办?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概况:①时间:1905年;
②地点:日本东京;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2、性质: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2.革命的酝酿
(1)组织准备: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2)军事准备:组织并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72烈士墓 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2.革命的酝酿
(1)组织准备: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2)军事准备:组织并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3)宣传发动:共进会和文学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力量。文学社、共进会,特别注重深入军队做工作……李烈钧、程潜等28人编成“铁血丈夫团”,进入各省的新军内,进入新军内,伺机宣传、鼓动,发展革命力量……成立了不少公开、半公开的组织……在武昌起义前,新军基本上已经“革命化”……八千人中,坚决反对革命的只有一千余人……湖北新军一万五千余人中,参加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就有五千人……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2.革命的酝酿
(1)组织准备: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2)军事准备:组织并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3)宣传发动:共进会和文学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一、背景1.革命的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2.革命的酝酿
(1)组织准备: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2)军事准备:组织并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3)宣传发动:共进会和文学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力量。
3.有利时机
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汉清军兵力空虚。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3、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软弱性、妥协性
★各地响应起义全国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武昌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旧官僚和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
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五色旗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内政:颁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和改革社会风气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软弱性、妥协性外交: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
的一切不平等条约。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 “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 “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 “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
(2)第二章中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
(4)第五章体现了什么制度主权在民自由平等责任内阁三权分立此内容很重要,请理解掌握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
并思考其制定目的是为了什么?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2)性质: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三权分立的政体
④责任内阁制(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根本)(4)意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自身条件:军权、政治手腕 四、革命的结局 四、革命的结局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又一次妥协1912年
2月12日
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思考讨论题: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有无完成革命任务、对社会发展产生足够大的影响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内对外评价辛亥革命(重点)功绩(成功)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失败):
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未能完全成功的原因和教训: 1、资产阶级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2、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路在中国走不通主观
原因客观
原因教训(证明了):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
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C课堂练习3.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B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 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  1、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领导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新”主要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B、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 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