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1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1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21: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
踌躇满志的苏轼
江城子
苏轼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卢氏的早亡使纳兰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词人为了寄托对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词。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悼亡诗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 思
元 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悼亡诗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 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写作背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初读诗词,理清思路
提问:哪些句子描写了梦境的内容?
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 可以分为几层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
上片:梦前思念——相思成苦(此情无计消除)
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因思成梦(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尾三句:梦醒悲凉——无限怀念(此恨绵绵无绝期)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
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品读赏析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品读赏析
①“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②“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品读赏析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品读赏析
①政治失意。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②屡遭贬谪,身心俱疲。苏轼不断地被外放,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③丧妻之痛。“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也是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无处话凄凉,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①(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②(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③(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或表现了作者似喜实悲的心情)。
如何理解“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忽”?有何作用?
①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但不知道从何说起!②此时语言又是那么得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③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吧。
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白描)——“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情。
4借景抒情——“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妻已逝, 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 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合作探究
词 作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