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2 16: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创造宣言(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林子里弥漫着深沉的静寂和安详,苍松翠柏相映成趣。五彩斑斓的野花,遍地都是。林中鸟语,枝头蝉鸣,仿佛互相唱和,给人一种甜蜜的安泰与和平的感觉,汤姆烦躁的心情也安定下来了。
A.ní yìng fó hé
B.ní yìn fú hé
C.mí yìn fó hè
D.mí yìng fú 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5.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二、填空题
6.《创造宣言》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三、综合性学习
7.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班级将开展以“创新,提升你我”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班级的小记者就“你怎样理解‘创新’ 怎样才能创新 ”的问题对你进行采访,你应该怎样回答
(2)我们生活在科技创新时代,享受着前人和现代人的创新成果。请你说出几种现代人的创新成果。
(3)班里要评选“智多星”,每天由一名学生、老师或热心的家长出一道富有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写在信纸上,贴在墙报栏中,供大家看题并积极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习惯。谁的办法最多,谁就成为“智多星”。今天的题目是:作文语言如何出彩 写出你的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宣言(节选)
陶行知
①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②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③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④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⑤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⑥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⑦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8.本文主要是针对哪类人谈“要创造”的?
9.结合加点词语的比喻义,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10.文中的东山樵夫是怎样的人?作者借用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11.理解下列句子的深意。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读“mí màn”。再如“仿佛”:好像。“佛”读“fú”。注意据义定音。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相”应写作“像”;B.“头”应写作“投”;C.“晴”应写作“睛”;故选D。
3.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该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故答案为D。
4.B
【详解】A.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选项正确;
B.画龙点晴: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C.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选项正确;
D.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选项正确;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平凡”与“平庸”,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在于两者都含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意思,不同在于“平凡”多指社会属性,“平庸”多指个人特点,故(1)处应填写“平凡”;“鲁钝”的意思是。“鲁莽”指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故(2)处应填写“鲁钝”;“放任”不加约束,听其自然。“放弃”指丢掉,不坚持。故(3)处应填写“放弃”。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6. 《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创造宣言》选自《陶行知全集》,作者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7.(1)示例:创新就是求异,追求与众不同,力求新颖别致,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就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过程,更是“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的过程。创新必须要保持好奇心,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善于观察、联想、想象,能持之以恒地做各种尝试,还要敢于怀疑权威,怀疑陈规。(意对即可) (2)示例:液晶电视机、手机、电磁炉、电脑等。 (3)示例:①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②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③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④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等。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问题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你怎样理解‘创新’ 怎样才能创新 ”要从“创新”的“概念”理解和“创新”方式上进行回答。对“创新”的理解不要求是科学的概念,可作形象化的描述。“创新”方式可从“观察”“想象”“尝试”“怀疑”等角度来谈。(2)考查对“创新”的理解。列举生活中创新的生活用品来作答即可。如:手机、电脑、摄像头等。(3)主观性试题。可以从使用“各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动词或形容词”“引用诗词名句”“叠词的运用”等。答案不唯一。
8.教育者或教师(意思对即可)。 9.“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或学生)。“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10.①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见识不广的人(或答“没有创造之心的人”、或答“因循守旧的人”亦可);②用意:暗指因循守旧(没有创造之心)的教育者只会毁掉教育对象的事实。(意思对即可) 11.原本因循守旧的教育者如果能让创造思想扎根心间,不仅不会毁掉教育对象,而且还会通过点滴的创造慢慢将之培养成才。就像种树的老农,将小树苗慢慢培育成参天大树一样。(意思对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筛选。
结合③段的“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和④段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可知答案是:教育者。
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刀法”本指雕塑的用刀方法,结合③段的“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可知,“活人的塑像”指的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因此“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学生。“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成为真善美的活人。
全句对比鲜明,表明雕刻塑像与教育学生不一样。对待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获得教育的成功。但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
1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⑥段的“……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和⑧段的“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可以看出,东山樵夫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没有创造之心的人。作者借此呼唤创造之心,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者只会毁掉教育对象。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⑥段的“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可以看出,“割草的”指的是东山樵夫,他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没有创造之心的人,作者用来比喻因循守旧的教育者;结合“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和⑧段的“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如果能有创造之心,则可以变成“种树的老农”,变成能把小树苗慢慢培育成参天大树的人。这样的教育者不仅不会毁掉学生,而且还会通过点滴的创造慢慢将之培养成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