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也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3.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自信心应该做到( )
①体会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学会为自己喝彩
②采用场景变换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③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落人后
④避免犯任何错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二、填空题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_____________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5.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你根据其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3)在参观烈士纪念馆时,你想让纪念馆的解说员向你介绍一下纪念馆的诞生过程,你会怎样说
(4)请谈谈你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或者从中得到的收获。
四、现代文阅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6.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7.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句子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与辨析能力。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A“诓”应读作“kuāng”;B“省”应读作“xǐng”;C全部正确;D“慨”应读作“kǎi”。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B.语序不当,应将“读者”和“深受”调换位置;
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故选D。
3.C
【详解】材料中强调自信,培养自信,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的“支点”,积累成功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自信心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落人后,也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③④培养自信心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C。
4. 鲁迅 《且介亭杂文》
【详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5.(1)示例:①回望历史,立志报国。②铭记历史,励志报国。③团结奋进,振兴中华。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2)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出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3)示例:解说员同志,您好!我们对烈士纪念馆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您对这方面的情况一定很熟悉,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4)示例:通过参加活动,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活动本身提高了我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意对即可)
【详解】(1)此题考查了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应具有语言精炼、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要突出创意的新颖、独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做到紧扣主题、用语简明、有号召性即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来拟写标语即可。(2)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可结合活动主题“爱国”,结合歌词内容,展开联想作答,如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赞美。(3)这是一段情景口语交际题,此题解答,可结合“烈士纪念馆”这一具体情景,展开联想作答,注意语言得体,要有称呼、礼貌用语。(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理解题作答,要注意结合活动主题谈感受,注意语句通顺、连贯。围绕“敬佩、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来回答即可。
6.BC 7.用意: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8.承上启下,使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B.“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中国人”指广大的中国人民;
故选BC。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三个“是事实”肯定了对方的论据属实,排比的句式起到强调作用。虽然是事实,但是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其实也是鲁迅在反驳对方的论据。第①段写中国人自夸着“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其实是中国人进行的自我麻醉,其论证的内容便是文章第⑤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文章第①至⑤段写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和“自欺力”,第⑦至⑨段写中国人并未失去自信力,第⑥段中“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将其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