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刚(xié)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不打折扣(zhé)
D.视察(chá) 盲从(máng) 辨伪去妄(wǎ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视察 轻信 虚妄 B.盲从 折扣 锻练
C.譬如 懒惰 思索 D.凶险 步骤 辨别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4.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二、填空题
6.《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铭坚,江苏苏州人,_____________。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三、综合性学习
7.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③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本二】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8.两文的论点有相通之处,却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9.【文本一】第②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0.【文本二】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11.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步骤(zhǒu)——zhòu;顾颉刚(xié)——jié;
B. 大儒(rǔ)——rú;
D. 辨伪去妄(wǎng)——wàng;
故选C。
2.B
【详解】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B改为:锻炼。
3.C
【详解】C.“求解”和“发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发问和求解”。故选C。
4.A
【详解】“无论”“不论”虽然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我们可以区分“全”和“都”的区别。“全”意思是完备;齐全;各个部分的总和。“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据此我们判断二空应为“都”,排除CD;“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可能”表示不确定。根据文段内容,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应该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三、四空都要用“才”,排除B。据此应该选择A。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列句序的能力。阅读可知,句①是作者关于“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的观点,其他各句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④的“甚至”表明应在②之后;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⑥是依据,③是推断,其顺序为⑥③;⑤是一句哲理名言。按照论证的一般结构进行组合,6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先说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再用哲理名言⑤加以佐证,最后得出观点①。排序为:②④⑥③⑤①。选:D。
6. 顾颉刚 历史学家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7.(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的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做摘要和写读书笔记……
(2)示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正确写出推荐的书目并且要有书名号。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哥德)
【解析】【小题1】“读书的方法”,可以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来谈。示例:①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②对于好书,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③读书时,先浏览,遇精彩部分时,再细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遇到疑问的地方,要学会利用网络查资料,将疑点弄清楚。
【小题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都可以,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这样才好陈述理由。传统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不伤眼睛,可以作笔记,可以细细品读。网上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据此可作答。
【小题3】推荐书籍,首先自己要读过要了解此书,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书籍的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来说明其优长,说明推荐的理由。
示例:《海底两万里》。理由: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作者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感。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座右铭就是名人名言,主题是热爱读书。只要是激励人读书的名言或者学生自创的也可,学生自创的话语要凝练,不必写出作者。
示例1: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示例2: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欧阳修
8.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文本一】的论点是,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文本二】的论点是,生活中需要思索,(还含有努力探索新知,不断创新之意)。 9.论述用怀疑而辨别是非的方法对待书本和学问。 10.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1.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题干中的这句话,举例恰当,要说明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中心论点。
【文本一】的论点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该文段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①段论述了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而第②段则论述了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最后得出结论: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文本二】的论点为:生活中需要思索。第①段开篇点题,引用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直接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考”,点明中心观点。接着第②段列举了爱因斯坦因思索发现“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因思索制成电灯泡,造福人类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了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经过深刻思索的,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
所以【文本一】和【文本二】两文的论点都含有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的意思。
9.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取与概括。
【文本一】第②段中,首先提出段内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再从反面论述: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是小结,又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根据“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可知,这段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一般为:“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而这段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和思索后成功发明了电灯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生活中需要思索”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11.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的事例,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即可。
示例:现在的书五花八门,很多理论不经证实便出现在了书本上,而且一些非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很可能有一些小的错误不能够及时的被发现了,这时我们需要自己去辨别,如果你盲目的相信了,便会越走越偏。所以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