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2 15: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入新课
《国家宝藏》热播之后,有不少人又重新认识了这件国宝。金瓯永固杯以黄金铸就,龙耳、象足,杯身錾刻缠枝花卉图案并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等。杯沿两侧相对铸刻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及“乾隆年制”款。有着“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的寓意。
然而以现在的眼光看康雍乾时期,在繁荣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危机,封建专制王朝必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方案A
金瓯永固杯
画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画师眼中的晚清中国人
材料: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马戛尔尼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马戛尔尼会发出此等感慨?
方案B
一、我观康乾盛世
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一、我观康乾盛世
朕承天治理若此大国,有幸统治垂六十年,实现四海和平,佑及邻邦英明伟大之令誉传遍天下,以庞大国土为荣。
【合作探究】展示清朝疆域图(1820),学生分四小组从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思考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并在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
1.疆域
(1)东南: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①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
(3)西北:①17世纪后期,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②1762,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西南:①册封西藏佛教领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和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②通过派遣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加强政府对西藏的管辖;③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1.疆域
【问题思考】结合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与所学知识,思考清朝治理边疆的特点。
①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相结合,恩威并施;②尊重教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制定法律来保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1.疆域
①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有利于中华文明之延续;②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与地图,思考清朝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清朝疆域图(1820年)
1.疆域
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和整合,清朝统治的约300年才最终成为定局,并且清朝的疆域观超越了历代汉族帝王所固有的“天下观”之窠臼,对领土、主权、边界有着清晰的界定与认知的理念。
1.疆域
过渡:要治理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统治者该采取哪些保障措施呢?
2. 政治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
君主专制加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立
(1)奏折制度
情境创设: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以扮演明朝与清朝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场景,体会不同之处。
思考:奏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它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②作用:清朝密折制度加快了行政决策的效率;扩大了皇帝的政治视野,增加了决策的准确度;加强了皇帝对处理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扩大了专制权力;各级官吏和百姓均处于皇权的严密监控之下,人身自由和思想受到限制,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政治
①特点:迅速、机密。
(2)军机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军机处设立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①特点:(勤)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皇帝召见;(简)结构简单,人员精简;(速)办事效率高;(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太监不得在侧。
②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避免政治动乱,提高了办事效率。
3.经济
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恢复到2 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超过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全国人口已达到4.1亿。
清初社会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问题思考】清朝前中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清朝前中期,思想文化方面如何体现盛世保障?
文化思想高度专制,便于控制人民。
4.思想
世纪之交的清帝国危机,是三个同时发生的困境所造成的“完美风暴”:西方扩张的外来冲击、由长期社会经济问题累积而成的长期危机,以及我们熟悉的朝代循环模式相关的严重政府失能。
——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内部:社会经济政治问题。
外部:又遭受西方的殖民扩张。
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我思康乾盛世
1. 内部
材料一:
材料二:(和珅)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 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清仁宗谕旨
材料三:白莲教乱不仅代表着清朝军力掌控式微的一个转折点,也使得朝廷无力遣兵到东南沿海打击海盗、抵抗英国侵略的日益威胁以及镇压内部的叛乱。此外,这场多余的战争可能自此之后就拖垮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乾隆时期累计的国库盈余就在平定这场莫须有的战争中耗费完了。
——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材料四:乾隆皇帝:“大清王朝只关心本国事物的恰当实施,不屑于奇技淫巧之事。”
【分组探究】康乾盛世内部蕴含着哪些危机?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 内部
第一组:人口激增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第二组: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第三组:白莲教起义;军事实力下降;第四组:科技落后,大兴“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材料一:在1760年,朝廷颁布一套详细的规则,规定一年之内外国“番人”能到访中国的时间,抵达后能居住的地方,以及能贸易的对象。外国人的妻子与子女被禁止随同前来中国,而来访的商人行动也受到严格限制。
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问题思考】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康乾盛世外部蕴含着哪些危机?
2.外部
闭关自守;天朝上国观念与朝贡贸易体制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我悟康乾盛世
【问题思考】综合以上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对比清朝中前期东西方的差距。如果你有机会向当时的统治者进言,你会说什么?
1.中西对比
这是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
2. 启示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
——习近平
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核心总结
清朝,鼎盛与危机相互交织。从辽阔的疆域、政权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来看,这确实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清朝思想僵化,自我封闭、自我限制,导致内外部危机严重。它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自然也会在美梦中走向灭亡。……在当今的中国,绝不可以忽视世界的变化,而是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有忧患意识。以史为鉴,不可故步自封,坚持开放的思维,顺应全球化趋势,应对未来的新挑战。
板书设计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