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2 16: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导入新课
1344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农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四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17岁的朱重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后来,他有了新的名字朱元璋,并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国君主。
图为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登基后为死于瘟疫的父母修建的陵墓。
明朝立国之初,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由丞相总理朝政。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朱元璋为何要罢相?根本原因是什么?
1.废丞相,权分六部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历史上不曾设丞相时期,国家也能良好运转;秦亡教训;历史上多有权臣乱政;废除丞相,能够加强皇权。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皇权。
材料: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罢相后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该如何补救?
1.废丞相,权分六部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皇帝政务繁忙,不堪重负。设内阁。
明太祖任命老儒担任顾问,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由此出现;“仁宣之治”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掌握票拟权,部分大学士甚至被喻为“宰相”,如永乐至正统年间的“三杨”、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等。
2.设内阁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叶向高曾经上疏皇帝要求增补阁臣,上疏里说道:“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
——《纶扉奏草》
材料二: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一中叶向高认为张居正最后“祸败随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
2.设内阁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叶向高认为张居正“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的评价合理吗?他的评价依据何在。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合理,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并非宰相。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
2.设内阁
材料: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二月起,叶向高请求推补阁臣的奏疏多达一百道以上,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七月,明神宗方同意吏部会推阁臣。
——冷冬《叶向高与明末政坛》
从材料中能提取什么信息?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作为内阁首辅的叶向高推补阁臣无法自己做主,必须要经皇帝同意,吏部才会推荐,说明内阁首辅权力有限;而奏疏多达一百多道,说明万历皇帝的怠政。
叶向高无权调动吏部,只能向皇帝不断上疏。同样面对怠政的皇帝,张居正只能通过窃权侵职才能使政务得以落实,而被评为“权臣”;叶向高在制度框架内,无奈不断上疏,最后致仕而归。所以,内阁制存在什么问题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具有制度性的缺陷。
3.宦官专权
材料: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
——据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如何看待明朝的宦官干政?
主题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阅读教材本目内容,谈谈明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
1.结合材料,海禁能从根本上解决倭寇问题吗?
2.明朝政府为了解决倭寇问题,采取了哪些方式?
3.在明朝前期,海禁的同时,明朝有没有其他的对外交流方式?
4.郑和下西洋是否是对海禁政策的突破,为什么?
材料七: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明)谢杰《虔台倭纂·倭原儿》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不能。厉行海禁遏制了正常的海外贸易,断送了明朝靠海洋为生的居民的希望,直接引起了闽浙沿海民众的反抗。江浙沿海一带的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无法生活,只能参倭谋利。
2.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武力平倭;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有,郑和下西洋。
4.不是,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海禁政策严厉禁止的是私人贸易。
戚家军抗倭
明代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造成了严重的倭患,特别是在嘉靖一朝,倭寇最为猖獗。戚继光在抗倭的过程中,意识到卫所士兵和客兵战斗力低下的问题,决定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招募义乌兵,采用自愿入伍的募兵制组织军队。因为兵员自愿入伍,并且进入军队还要经过严格挑选,故兵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军队严格的训练,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戚家军因此成为抗倭劲旅,所向披靡,威震四海。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引申关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谈谈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西方殖民者的航海却能持续下去。
材料一: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该随郑和入朝贡象,明成祖一次就赐舍杨该白金二百两,钞百锭,紵丝纱罗及金丝袭衣。赐其随从有差。比还,赐其王占巴的赖金印及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锦绮纱罗五十匹,采绢百匹,且赐敕嘉劳之。
材料二: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事业的壮举,郑和船队的规模、航行范围都是空前的,甚至时间都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几十年。但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从永乐皇帝赏赐占城入贡中就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万邦来朝”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永乐皇帝时,国力强盛尚能支撑,而长期如此必是无以为继;而西方殖民者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资本、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从航海事业中获得资金,以便支撑自己的下一次航行,故能经久不衰。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历时20余年,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由南京龙湾或太仓浏家河陆续前往福建长乐集结,后向西南方向航行,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次至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的泗水),然后转向西北,经过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经过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继续向西北航行,到达位于印度半岛西南岸的古里国(今印度的卡尔卡特),然后分道前往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岛一带)、阿丹(今亚丁湾一带)和木骨都束(位于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主题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知识补充
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朝采取哪些措施?
1.内陆边疆有何威胁?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进行招抚。
鞑靼、瓦剌:重修长城、战争、册封、互市
西藏:
实行册封制度、任用藏族人士进行管理
1.内陆边疆
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多元一体。
强大的国力是根本保障;中央集权制提供制度基础;对前朝民族治理经验的借鉴。
3.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4.为何能实施这些措施?
占据草原中部和东部的鞑靼和占据草原西部的瓦剌,成为明朝北部的主要威胁。明成祖曾五次征讨漠北,但收效不大,甚至其本人也病死在最后一次北征归途中。明成祖死后,明廷的边疆政策由开拓征伐转向收敛防御,沿长城一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长城最终成为明朝和蒙古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此后,鞑靼和瓦剌不断袭扰我国北部边疆,到16世纪中叶,俺答汗成为蒙古各部中最强盛的势力。1550年,俺答汗大举南扰,直抵北京城下,明军听任对方掠夺数日,最终退走,史称“庚戌之变”。此后,明隆庆一朝与俺答汗达成和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恢复通贡,至此蒙古与内地的经济、政治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北部边疆局势得到了稳定。
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材料: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举措。
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明清易代
清军入关,指的是公元1644年,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带领下,大举进军山海关以内,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从清军入关开始,清朝逐渐取得对全国的统治。
1644年4月25日
明思宗自缢而亡
主题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探究:明朝的变与不变
明朝视野
中国史纵向视野
世界史横向视野
废丞相设内阁
永乐盛世
郑和七下西洋
靖平倭患
协和边疆

三省六部制
开元盛世
丝绸之路
抵御边患
协和边疆
不变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大变
新轮回
新挑战
板书设计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