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上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上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两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5: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两课时)
课题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2.体会习作的乐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第1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2、第3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第4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3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对于本班学生在解决本课课文朗读和识字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班内98%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进行生字词过关。
(2)已有策略经验:能运用默读、浏览等圈画重点语段,能抓住关键词、知道拟人的描写手法。
(3)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说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4)学生未知经验:
虽然100%的学生能读通课文,但有30%的学生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有50%的学生能了解本课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但是总结的说的可能不够全面,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5)达成未知策略:
本课可能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习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3.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课时 第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评价任务
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圈出生字和词语。
2.多种形式诵读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间架结构和占格,按笔顺正确、规范书写“晨、绒、服、装、读、影”等生字。
3.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一、资料导入
1.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2.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词语。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5.词语我理解。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A.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B.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 )
②形容色彩华丽。 ( )
③山间平整的场地。 ( )
④边防,边境。 ( )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课件出示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板书设计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平坝 汉族 傣族 景颇族 鲜艳 打扮 飘扬 朗读 摔跤 凤尾竹 洁白
课后作业
1.抄写带生字的词语
2.熟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设计(两课时)
课时 第 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2.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3.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里的学生的幸福生活,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评价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之处。
2.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小组交流。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活动设计
一、谈话引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二、学习新课,深入探究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3.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吗?你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2.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1.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2.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3.他们是怎样读课文的?
4.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5.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6.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让我们带着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团结的、欢乐的、祥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吗?你愿意赞美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1.假如你是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你会对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2.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3.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4.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大青树下的”读重音。)为什么?(为有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5.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四、把握要素,体会新鲜
1.请你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一些名词是第一次见,所以觉得很新鲜,比如: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2)一些事物接触的很少,也觉得很新鲜,比如:绒球花、铜钟、凤尾竹、孔雀舞。
(3)一些特殊句式,比如:
排比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拟人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3.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4.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
(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
板书设计
上学路上 美丽
大青树下的小学 来到学校 快乐 各民族间
上课 安静 团结友爱
下课 热闹
课后作业
1.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2.完成《配套练习册》第一课。
PAGE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